“在學校,我不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好學生,我很自卑,總是覺得抬不起頭。”年僅20歲的曉夏(化名)是一名抑郁癥患者,日前他對記者敞開了心扉。十幾年來,自卑的心理像一片無法抹去的陰影一樣籠罩在他的生活中,在目前中小學“精英教育”的模式下,曉夏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教育是人生的起點,本來應該是美好生活的開始,但是由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當,一些孩子一生中長久保留著對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快樂記憶。
曉夏對記者說:“我每天都在想著生與死的問題,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像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父親在曉夏三歲的時候就讓他學習小提琴。“每天要站著拉琴2-3個小時,很多時候,我一邊哭著一邊拉琴。有一次,我不想拉琴,父親抄起一支鉛筆向我的頸部打去,在我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印記,現在還能看到。”曉夏說。
小學三年級的一次經歷,更給曉夏帶來難以抹去的心靈創傷。曉夏說,“那一次,因為我有一道題不會做,老師就用手掐我。”生性善良敏感的曉夏從此以后開始害怕所有的老師,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因為害怕老師,晚上經常失眠,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初中,曉夏不得不退學回家了。
曉夏所在的小學教學質量一直很不錯。曉夏說:“老師為了讓我們考出好成績,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班里有一半同學都挨過老師的'教訓'”。
曉夏很有音樂天賦,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優美動聽。但曉夏卻無奈地說:“彈琴唱歌不是學校提倡的主流教育,老師家長最看重的還是學習成績。親朋好友聚在一塊,談得最多、比得最多的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我學習成績不好,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壓抑,喘不上氣來。”
退學以后,曉夏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差,有時會自殘、甚至曾經想自殺。為防意外,媽媽只能經常請假在家看著他。后來曉夏求助于心理醫生,被診斷為抑郁癥。
山東教育專家王坦說,當前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精英教育,以培養尖子為目標,但尖子只能是一少部分人,讓大多數學生犧牲快樂的童年、少年時光來一起陪綁,是不科學的。
為曉夏治療的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青少年咨詢門診專家翟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像曉夏這類內心敏感的獨生子女一般都非常聰明,心理較為脆弱,父母往往望子成龍心切,加之有個別老師為追求成績拔苗助長,臨床上遇到很多孩子就是因此而產生心理疾患,過早地離開了學校。
淄博市教研室教師魏耕祥說,按照教育規律,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成人教育,培養心智健全、身體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現在學校為了追求更高的升學率,放棄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想,學生的成人教育變得可有可無。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曉夏是個很善良的孩子,他多才多藝、誠實、有愛心,但是這些絲毫不能讓他對生活產生自信,這么多年來,他一直生活在自卑、自責的陰影中。記者不得不一再地對他說:“曉夏,你很棒!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