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杭州日報報道,在家有家長管,在幼兒園里有老師管。在沒有人管時,面對種種拐騙術,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昨天(30日)下午,杭州城東一家幼兒園里,老師、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一起做了個防拐騙演習,十幾位家長互相扮演起了接孩子回家的拐騙人。
記者“拐人”沒成功
為了更直接體驗,記者找到一位家長,簡單了解了他6歲的女兒諾諾和家庭情況后,就假扮成這位家長的朋友來接諾諾回家。為了更容易獲得信任,幼兒園老師特地讓記者帶上了一些糖果。快到下午放學的時間,記者在幼兒園草地上找到了正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諾諾。記者跟諾諾說,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上次來過你家的,爸爸有事走不開讓我來接你回家。諾諾小眉頭馬上一皺,然后搖搖頭。記者又拿出糖果來給她,但她立馬扭頭跑開去玩了。記者追上諾諾前前后后好說歹說,但諾諾就是不答應:“老師和爸爸媽媽說,給我吃好吃的陌生人都不是好人。”說著還上前輕輕推了記者一下,“你還是先走吧,我不跟你走的。”
記者估算了一下時間,從開始接觸諾諾到“敗下陣來”前后有10分鐘左右,自始至終諾諾的警惕性都非常高。
模糊記憶讓孩子受騙
和記者這一組結果不同的是,其他14組的演習測試中,有大約10個小朋友被由家長互相扮演的“拐騙人”成功領出了幼兒園。家長蘇志杰也扮演了一回拐騙人,他說自己用了沒幾分鐘時間就“成功”了。此時他手上正牽著3周歲的小男孩哲哲,已經走出幼兒園有20幾米遠。這時一位幼兒園老師趕上來問哲哲:“你認識這位叔叔嗎?”哲哲說認識,而實際上蘇志杰表示他只是說了一句“以前我們兩家不是一起出去玩過嗎”的話,小哲哲就憑著模糊的記憶相信了。
其他十幾個孩子情況也類似。這次演習大約60%到70%的孩子被成功誘騙,這個結果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師和家長預想到會有孩子跟陌生人走,但沒料到會有這么多孩子上當。
演習開始前,在場的一位家長非常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會跟陌生人走,但看著兒子跟著“拐騙人”高高興興走出幼兒園大門時,他非常震驚,馬上嚴肅斥責了兒子。小男孩哭著說,不喜歡你們大人這樣騙人。
防拐教育導致不信任?
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面對這樣的結果,家長和老師們紛紛議論起來。不少老師和家長都說,平時在家里沒少教孩子應該怎么做,但實際操作起來效果卻不好,看來對付拐騙術還要多方努力。一位老師說,幼兒園也開設了這樣內容的課程,通過講童話故事、故事表演、做游戲等方式把一些常見的拐騙術告訴孩子,教會他們怎樣防范,但從今天情況來看,這方面的教育還不夠。湯園長也表示,家長一直很重視怎么保護孩子,很少教孩子樹立自我防范意識,今后幼兒園還會考慮設置更多更有效果的課程。但她同時擔憂,讓孩子不輕易跟陌生人走能做到,但由于孩子接觸社會還少,防范意識教育做得多了,可能會讓孩子對社會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性格發展,所以鼓勵孩子學會人際交往和學會自我防范,這兩方面如何平衡好是教育的一個很大難點。(來源:杭州日報)
短評:該可憐的 是父母心還是童心?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沒錯,為了讓孩子不受拐騙,家長們都不惜去扮演騙子的角色。相信這一出“兒戲”,完完全全是出于對孩子的愛護。這良苦用心、這創意策劃,沒說的。
然而,值得商榷的,卻是好的初衷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這是問題的關鍵。
一半以上的孩子相信了大人的花言巧語,是說明大人的“演技”高,還是說明“人之初,性本善”?
聽聽孩子是怎么說的:“我不喜歡你們大人這樣騙人!”
我們不妨來聽聽一位小學校長的看法:
這是把成人世界的丑惡嫁禍到兒童世界來。它本不該這般上演的。如果以誠信換取警覺、換取安全,代價是否太慘痛了?兒童心靈的底色,應該是樂觀向上的,這是情感教育的主旨。當我們剝奪了孩子的信任感,還能讓他們相信這世界是陽光的,友善的?其實,是可以通過正面教育通過諸多真正的成功案例來表述這一主題?
我想,答案,就在現實之中;考評的,也遠不止那些孩子與家長。民間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童心,得小心伺候著,怠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