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南坪某小學舉行的校園歌手“海選”第三場比賽,六年級的遙遙在臺上蹦蹦跳跳唱起了《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遙遙還模仿了李宇春的招牌動作,用手指著臺下的觀眾,引來陣陣喝彩聲。接著上臺的是欣欣。“今天晚上當我醒來的時候,我的腳趾頭在蠢蠢欲動……”欣欣隨著節奏,在臺上邊跳邊唱,像個小張惠妹,特別是最后幾句“牽手,奇怪的廢話少說;牽手,我的熱情全年無休……”將臺下的氣氛推到高潮。
該校音樂老師說,為發動學生廣泛參與,本次比賽沒有規定曲目。參加六年級“海選”的有33位選手,選手們選的歌曲多為:《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不得不愛》、《遺失的美好》、《喜唰唰》,其中一半學生選的是流行的情歌。
唱《牽手》的欣欣受到同學的歡迎,不少同學已成了欣欣的“粉絲”。欣欣說,她的性格比較活潑,很適合唱快節奏的歌,不適合唱音樂課本上的歌。“流行歌的歌詞貼近我的心情”。
音樂課本里的歌曲同學們為何不喜歡?因為音樂課本的歌曲比較少。該校音樂老師說,現在1-2年級的學生啟用的音樂新教材終于將歌曲數量增加到了20首。而小學3-6年級的學生,學習舊教材,音樂課本只有6首歌。
音樂課本的歌曲不僅少,而且還很“老”。該老師舉例說,像《勞動最光榮》、《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歌唱賴寧》等,幾乎都是她小時候唱的歌。10歲以上的學生,都不太喜歡音樂課本上的歌曲。她舉例說,一次給六年級的學生講課,講課本上的東西時,大家顯得無精打采,后來她鼓勵大家搞創作,舉例談到周杰倫,班上一下子炸開鍋,學生們頓時興奮起來。
另一次上課,無意中談到超女,班上學生都很高興,紛紛唱起了超女的歌,“孩子們雖然喜歡,作為音樂老師也不能經常與他們討論這些。”這位老師無奈地說,可惜音樂書太窄,社會上適合孩子們傳唱的兒歌太少了。
“兒童愛唱流行歌已是普遍現象,原因還在于確實沒幾首好聽的兒歌。”重慶巴南區作協從事兒歌創作的戚萬凱一針見血。
戚萬凱舉例說,他去年參加巴南某小學的六一節的慶祝會,娃娃表演的唱歌跳舞,下面的孩子看得很安靜,輪到家長上場,《兩只蝴蝶》和《丁香花》引起臺下的共鳴,學生們紛紛跟著唱,掌聲、喝彩聲不斷。
“兒歌的創作存在問題。”戚萬凱說,首先是現在的兒歌和童謠的旋律太簡單,節奏不快,但兒童恰恰比較喜歡歡快、有節奏的旋律。“兒歌不美,孩子們怎么喜歡唱?”
其次是兒歌的創作者都是爺爺級人物。他說,重慶目前從事兒童歌曲的創作者中,大多是退休的老同志,很難“返老還童”。搞創作,還得先讀懂孩子的心理,小學生愛唱愛聽流行情歌,是所有搞兒歌創作的人的共同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