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在“罵聲”中長大的“80后”——別誤讀這2億青年
2006-04-05


 
  3月,好像是一個容易拌嘴的時節。“80后”在被負面評價了多年之后,第一次跟“老人們”翻臉了。

    應該解釋一下“80后”這個概念。這個詞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來是文壇對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后被各個領域借用,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3月15日,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簡寧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發現‘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還是致命性的。”

    在列舉了“不疊被子”、“愛喝飲料”、“愛看動畫片”等特征后,這位作家繼續說道:“這就是‘80后’的一代,我真是擔心,20年后這個社會要由他們來支撐。”

    這篇文章發表后,被若干“80后”BBS的笑話版轉載。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調侃著這些指責,比如“如此火星(網絡語言,指發帖者距離地球遙遠,思想內容古舊),都長滿隕石坑了。”

    “這種指責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了”

    為了了解公眾眼中的“80后”到底是什么樣子,自3月26日起,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兩大門戶網站(搜狐新聞中心、新浪女性頻道)同時合作,開展了一項網絡民意調查。截至發稿,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的網友參與。

    如果把調查結果拿出來比較一下,我們很快就會發現,以1980年為界劃分開的這兩群人,在看待“80后”的態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0前”眼里,“80后”“永遠以自己為中心”(61.4%)、“不愿意承擔責任”(53.1%)、“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認自己確實如此的“80后”分別有28.7%、22.4%和28.1%。

    在調查列舉的30個選項中,只有“獨生子女”、“生活離不開網絡”和“講究穿著打扮”三條特征得到了多數“80后”的認可。他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拒絕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責。“這種指責從我小時候就開始了。”小范說。他生于1982年,大學畢業后在一家汽車銷售公司賣車。“現在又叫‘80后’了嗎?我們的名稱似乎總在變———小學時被說成‘小皇帝’,后來又是‘追星族’,上了大學,他們開始討論我們的心理問題和性觀念。大學畢業,甭管是找工作還是考研,都會有人說我們‘盲目’;要是再換個工作,又會有人說這恰好證明了我們‘害怕挫折’。”

    小范說的“我們”指的就是“80后”,“他們”則是抱有偏見的一群大人。他認為,“這個偏見群體,和出生年代無關”。

    出生于1982年的作家、車手韓寒曾經多次對媒體表示,用出生年代給一個群體貼標簽,是不恰當的。他為這一代人所做的澄清往往被忽視,他依然被稱做“80后作家”,而這整整一代人仍然被認為是叛逆、無責任感。

    一個兩億人的龐大青年群體

    “80后”已經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輕的1989年生人,也已經超過16歲,步入了國家法定的勞動力年齡。“80后”是一個龐大的青年群體。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從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中國約有2.04億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2億人左右,其中多數生長在農村。

    上世紀80年代初,《婚姻法》降低了結婚年齡,加上許多上山下鄉的大齡青年回城結婚生子,“80后”的父母,其實由50年代和60年代兩批人構成。這其中的許多人除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好處之外,也遭遇了通貨膨脹、下崗、醫療改革,教育改革和通貨緊縮。

    在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里,“80后”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但隨著他們步入就業年齡,家庭的負擔開始壓在了他們肩上———組成“421”家庭的“80后”小兩口將要承擔起對4位老人和1個孩子的贍養、撫養責任。

    在“80后”小的時候,家庭財富可以用彩色電視機來衡量。據杭州《地方志》的數據顯示:1985年,每百戶城市居民擁有電視機101臺,其中彩色電視機14臺,剛過1/10,農村居民中每百戶擁有電視機24臺,彩色電視機2臺。

    不能否認的是,“80后”比他們的父輩受教育時間更長。根據教育部的數據,“80后”的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1.8%,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為43.8%。但想要接受高等教育,仍然要靠他們自己的努力。考試排名盡管殘酷,卻也公平,這是許多農村孩子跳出農門的出路。

    這些年輕人也開始擔負起這個社會的一些責任:比如國防。現在的軍隊里,幾乎所有的義務兵都是“80后”,甚至一些軍官也屬于這個群體。筆者的朋友、一名身為“80后”的解放軍軍官聽了一些評價后哈哈大笑:“請那些對我們有偏見的人看看吧,這些小伙子多棒。”

    “有些人太‘火星’了吧”

    至于對自己生活習慣上的指責,“80后”很習慣地用他們擅長的調侃來應對。“愛吃洋快餐”就是其中一條。“出門吃飯,進了個吃不起或者吃了不劃算的飯館都是重大損失。”大學生小趙說,這時候她往往選擇一個快餐店,因為味道是熟悉的,價格是統一的。

    另一個“愛喝帶甜味、瓶裝的飲料,不愛喝白開水”的指責遭到了“80后”的取笑:“那是學齡前孩子的天性”、“××山泉有點甜,是算帶甜味的瓶裝飲料,還是算白水?”

    上海的一位編輯黃維嘉在《新京報》發表評論《聽一個火星人談“80后”》,其中提到:簡寧的文章在草草地談論了“花兒”(樂隊)事件后,半猜測地得出了一系列“80后”特征,其中包括“他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四十來歲,是現在社會的中堅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社會群體”,“他們16歲前后有了第一次性經歷”,“他們打一出生就有大彩電看”,“他們都深受日本動畫片的影響”等等。這些性質都很自然,可一旦作者將狹隘的個人生活史作為一切行為的準繩后,這些行為都成了壞典型,應該被記錄在小本子上。老年心態為每個人準備了一個仇恨的小本子,它將個人生活的災難投射其中,并隨時準備將指責無限上綱……

    “80后”女生本身就是獵人?

    “老”陳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現在在北京某大學讀研究生,他還是個青年,但和他的同學相比要年長一些。那些同學多數都是“80后”。但他沒有覺得和這群人格格不入。他讀研之前在另一所高校里工作過,當了好幾年班主任,當時他的學生也都是“80后”。他跟他們打的交道特別多。“我覺得他們和我沒有什么太多的不同,相反,校園比年代對他們的影響更大。”老陳說,“他們堅持自我,也有自己的原則。我和他們合作做過研究,大家各自負責自己事情,做好就走。”

    老陳過去可不是這么認為的。有位師弟告訴他:“這樣對集體有好處,大家工作得都有效率。如果你做完了就去給沒做完的幫忙,效率低的人永遠也沒辦法提高自己,一個集體里必然就會出現懶漢。”“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老陳說,“有些人說這個群體太自我,太獨,可能是沒有了解這代人行事的規則。”

    老陳還是單身,朋友們正幫著他介紹女朋友,許多人總會問一句:“你‘歧視’80年代出生的女孩嗎?”他總是樂呵呵地回答:“不歧視,哪個年代出生的都有知書達禮的好姑娘。我覺得80年代的姑娘很可愛。”

    這問題并非多余,因為一篇題為《堅決不娶80年代女生的七個理由》的文章曾經在網絡上流傳甚廣。作者是一個“70年代”,列舉了“80后”女生的若干劣跡,其中一句就是———“70年代的女子像羞怯的小鹿,而80年代的女生,本身就是獵人。”

    每代人都會被上代人批評

    偏見在營造新的代溝。日本電影《大逃殺》里構思的成年人和年輕人互相不信任的情況,就是代際鴻溝的極端表現。

    對“80后”的一個最普遍的評價是———毀掉的一代。這并不新奇,歷史上對下一代人的“打包”批判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上世紀20年代,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曾經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后,這個稱呼被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紀50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時也是文學概念,后來成為當時一批青年的代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則被稱為嬉皮士,七八十年代的美國青年被叫做“電視一代”。

    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無情地批評,上一代人往往對年輕一代表示擔心和痛心。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哪一代人徹底地把自己毀掉的情況,社會依然在運轉、發展。

    他們的夢想、愛情和責任

    本次調查中,只有27.3%的“80后”“不相信愛情”,23.2%的“80后”認為“夢想是件虛無、可笑的東西”。而認為“‘80后’有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超過六成。“80后”對這個社會和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他們仍然受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的教育長大。

    但外面的世界則更多地告誡他們:提防愛情,謹防受傷,老實干活,別抱夢想,拼命掙錢,購車買房。他們不愿相信這些警告,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困惑。

    他們心懷夢想,但在就業和提升等方面卻非常現實。“80后”對待婚姻多數很謹慎,因為這個承諾的違約成本很高。同時,他們卻大膽地挑選自己的戀愛對象。

    多數“80后”對道德、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信仰,他們同情弱勢群體,痛恨社會不公正。換句話說,他們身上的許多品質不是因為他們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而是因為他們還年輕。

    一次,一名20歲出頭的大學生去做民工生存狀況調查。當他即將結束調查的時候,被工地上的兩個人搶了手機。這個年輕人追了半天,總算是拿回了自己的手機。可他挨了好幾拳,帶著青紫回到學校。同學問他:“調查還做嗎?”他說:“還做。因為,搶我的人一定是走投無路了。這些人更需要社會的關注。”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