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走進貴州神秘部落:韻味十足的長角苗婦女(圖)
2006-04-05

  自從成立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貴州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之后,

隴嘎長角苗這個奇特的民族開始為更多人知曉。在與野獸的漫長搏斗中,他們占據著森林中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并向世人展示著獨特的民族習俗……

  由于連日的陰雨天氣,通往隴嘎的那條公路已經變得泥濘不堪。經過數小時的顛簸后,在茫茫暮色中,我終于透過崇山峻嶺的遮掩,看到了隴嘎那古樸、神秘的身姿。

  今日的隴嘎已經很難見到森林的痕跡,石漠化程度相當嚴重。從外地風塵仆仆趕來的我們,只能在滿山林立的巖石中感受當年長角苗忍受的艱難與困苦,饑餓與黑暗,在與野獸的搏斗中占據著森林中屬于自己的一方生存天地。

  隴嘎就位于長角苗聚居的梭嘎苗族彝族回族鄉的12個自然村的中央,前有小山,背靠大山,頗有些易守難攻。

  在貴州西部六枝特區、織金縣與納雍縣三地交界處,海拔1400至2000米的群山中,世居著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裔支系,他們散布在12個自然村寨,共有4000多人,獨特的長牛角狀頭飾是他們的標志。

  據說清朝初年,平西王吳三桂奉命“剿匪”水西彝族宣使安坤,幾經大戰,安氏大敗。許多依附于他的苗族群眾,為了躲避戰亂而四處逃散。他們逃到三地交接處的箐林中,以狩獵為生,才得以保存下來。由于曾經在箐林中生活,他們被稱為“箐苗”,意思就是躲在箐林中的苗族。為嚇唬林中野獸,他們在頭發中扎上牛角狀的木梳,再用麻線、毛線及逝去的先人的長發盤結成碩大的發髻,因而又被人們稱為“長角苗”。

  1997年,中國與挪威在這里合作,建起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中國貴州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使得這個奇特的民族開始為更多人知曉。

  韻味十足的長角苗婦女

  “我們這里的女孩很潑辣,你可要小心吶!”有點書生氣的小所跟我半開玩笑地說。他是我在當地找的向導,就在村里的衛生所工作。說是衛生所,其實只有他一個人。中專畢業后,他本來被分在鄉里的衛生所,可鄉里規定新來的人要到下面鍛練一到兩年,于是他就被派到了村里。小所說,他在這里學到了許多,因為只有他一個人,不學也不行。

  吃過晚飯,小所領著我到村里四處轉悠。苗寨依山而建,土墻茅房,原始古樸。掩映在夜色中的隴嘎讓我有一種濕潤的感覺,雖然看不清它此時的身姿,但空氣里彌漫的草香與泥土混合的味道令我不禁有些陶醉。從小所口中敘述的隴嘎的一切,都是我所不能想到的。

  地處大山深處的隴嘎水源匱乏,惟一的一口水井是全村賴以生存的水源。令人驚訝的是,到井邊背水的全是女人。女人們從井里一勺勺舀出幾十公斤的水,把圓圓的木桶裝滿,僅用一根麻繩套在自己的雙肩上,在腰間墊塊草墊,便背起走路。她們身著蠟染刺繡服裝,頭上頂著碩大發髻,從遠處一看,不由讓人眼前一亮。

  盡管山路十分陡峭,背水的長角苗婦女卻如履平地,滴水不灑,令我驚嘆不已。我突然有一個新的發現:她們走起路來,上身挺立,雙手隨臀部有節奏地左右擺動,極富韻味。后來聽村中的老人介紹,這種獨特的走姿與她們為常年在山路上背水而保持身體平衡有很大關系。

  在村里,

我時常能遇到這些三五成群相約去對歌的姑娘,她們臉上掛著天真而淳樸的笑容。一位名叫熊燕的女孩告訴我,她明天就要出嫁了。得知我剛從外地來,她還盛情邀請我去她家做客。這對我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驚喜,因為長角苗的婚俗習慣內涵十分豐富,特別是婚嫁、喪葬、跳花坡等最為獨特。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簡單,可是婚嫁喪葬等習俗活動卻頗為隆重,保留著濃厚的古老傳統。在外人看來,這些無疑都有強烈的神秘感。

  由于良好的身體條件,加上祖輩的風俗熏染,苗家姑娘自幼都能歌善舞。走出小所的住所沒有多遠,時斷時續的歌聲就傳到了我的耳中。循聲而去,在不遠處的小山坡上,幾個女孩和男孩你唱我和,用外人聽不懂的獨有方式交流著,悠長婉轉的歌聲飄出很遠。

  對于年輕人來說,隴嘎的正月是談情說愛、喜結良緣的好日子。每到夜晚,姑娘小伙兒成群結隊來到山坡,以歌為媒,表明心意。伴隨著口琴悠揚的旋律,小伙子姑娘們的歌聲此起彼伏,有時甚至通宵不歇。雖然聽不懂苗語,但是我能感受出悠揚的旋律里所蘊含的火熱情感。

  正月里,隴嘎的年輕人要在12個寨子里輪流跳花坡。這時候,他們都不回家,在12個寨子里輪流轉,尋找自己中意的姑娘。雖然這里的戀愛方式自由隨意,但婚嫁則須嚴格按規矩辦,禮節繁瑣冗長,履行各種“求親”程序,比如說媒人“說親”,家長和寨老審查后“定親”,婚禮進行的時候還要“打親”。

  “戀愛輕松,結婚累人。”一位長角苗小伙子這樣告訴我。等到真正參加了他們的婚禮,我才知道此言不假。

  繁瑣冗長的婚嫁習俗

  “長角苗”的家庭建立在血緣及婚姻的基礎上,實行民族內部通婚。因此,婚姻成為維系長角苗12個村寨親情關系的紐帶。長角苗的婚姻關系主要受苗族婚姻習慣的制約。在過去,曾經存在一夫多妻制現象,現在完全按照國家法定要求,實行一夫一妻制。比較特殊的是:長角苗家庭中,家庭財產的繼承權,不像傳統家庭由長子所有,而為小兒子繼承。包括父母的房屋土地、生產工具、牛馬等大牲畜只能給小兒子,老人由小兒子贍養,共同生活在一起,其他兄弟也有瞻養老人的義務,但都不是直接的。

  在長角苗中,還有“三限”、“五限”之分?!叭蕖笔侵干鐣匚?、經濟地位最低層的苗族家庭;“五限”則是指社會地位經濟狀況較高的苗族家庭。這種區別反映出長角苗的社會結構也存在地位尊卑和等級制度。

  第二天,天剛亮,我便早早起床,與小所一起,來到新娘熊燕家。

  到新娘家的時侯,她還在化妝。從她那稚嫩的臉龐,我猜測她不過十六七歲。這里有早婚的習俗,女孩十二三歲談戀愛、十五六歲結婚的比較普遍。但是,現在這種習俗正在悄悄改變。

  借著新娘家一盞昏暗的燈光,我環顧四周,發現惟一值錢的家當就是那臺老式縫紉機。對于隴嘎村的部分村民來說,2005年春節是最該高興的一個春節。年前,政府出資興建的新房已經交到了村中最困難的40戶村民手中。這40戶新房與隴嘎村相隔一座山,被稱做“新村”。

  熊燕打扮完畢后,由伴娘陪同,前往新村的叔叔家。路上,我終于有機會和新娘聊上幾句。

  熊燕告訴我,她16歲,上過一年學,幾年前父親去世后,就輟學在家照顧弟弟妹妹。熊燕還有一個姐姐,比她大幾歲,也早已嫁人。熊燕的對象今年24歲,是附近村的,在福建打工。結了婚后,她就要和丈夫一同去福建打工。近些年,市場經濟逐漸滲透到鄉村,長角苗人也開始接觸到外部世界的新鮮事物。如今,梭嘎鄉有了錄像廳,隴嘎寨的青年每逢趕場,必在門口駐足觀看,從中了解到許多新信息。這種影響的直接結果是,一部分人開始走出山外去打工。

  從熊燕家出來時,

伴娘手中抱著一個大包,里面裝的是熊燕的頭飾。到了新村第一件事,就是要給熊燕梳頭。梳頭由家族中年長的婦女來執行。先在頭上用一根長約30厘米、木料做成、形如象角、中間大兩頭尖的角,將頭發盤在腦后,再在木角上把假發(由麻線、毛線、頭發梳成)盤成巨大的“∞”字形。用白頭繩挽緊,束得干凈利落,牢牢地穩置頭頂,就像生在頭頂上似的,堪稱絕妙的縛扎技術。整個頭飾的骨架全靠角來支撐,一般高15厘米、長70厘米、重兩公斤,披散下來的“頭發”最長的有3米。頭飾的兩頭垂于耳下,一直到兩肩上方。平時這樣的頭發都收在柜子里,只有遇到節日和趕場天才拿出來戴上。為了使發型顯得更加龐大,她們保存著遠古先民“髻首”(椎發)之俗,又發展出極為夸張的長角頭飾。近幾年,長角苗女人把毛線也盤進了發髻里。這樣的直接后果是,每次梳頭最少要用一小時。

  和大多數的長角苗姑娘一樣,熊燕身材矮小,碩大的頭飾頂在頭上,黑白分明,把她那嬌小的面龐襯托得端端正正、嬌嬌嫩嫩。體積碩大的發飾頗有“貴族”氣派,愈發顯出雍容華貴。猛一看,你會以為是遇上宮廷貴人了。

  傳承不衰的服飾工藝

  熊燕的服裝很獨特,古樸而又艷麗,上穿前襟至腰、后披至小腿的對襟上衣,下穿鑲有花條的百褶裙,腿裹羊毛護腿,腳穿挑花鞋,頭帶鉤,配上雍容的頭飾,有一種“公主”般的氣質。這件新娘裝復雜而漂亮,是她從十一二歲開始做的。整件衣服都用刺繡,千針萬線,色彩斑斕,耗時幾年工夫,直到出嫁前才完成,平時不穿,也不出售?!斑@是模仿錦雞做的。”熊燕得意地告訴我。

  對于熊燕所說她的服裝是模仿錦雞做的,我感到有些詫異。后來才知道,在隴嘎,每個姑娘都會向你講述一個關于錦雞的故事。傳說苗族的先人外出狩獵時,打到一只罕見的錦雞,他們看到錦雞美麗的羽毛,十分喜歡,于是就在自己的衣服上畫出美麗的圖案。她們身后像燕尾服一般的長披風,則是錦雞美麗的尾巴,而頭上戴著的“∞”形的頭飾被看做錦雞的雞冠。

  受傳統意識影響,長角苗女孩一般不上學。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長角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工藝技術。她們從小就跟母親學習紡麻、織布、蠟染、刺繡等傳統民族工藝,這是她們必須精通的生活技能。這些手工藝均由女性在家庭內部完成。她們個個都是畫蠟高手,繪制時不需打樣,只憑頭腦構思,手工繪畫。所畫直線、平行線、方塊、圓形等圖案規范而精巧,堪稱一絕。

  長角苗的女人們無疑是愛美的,她們不惜戴著如此沉重的頭飾與服飾去勞動。所穿的百褶裙色彩斑斕,最醒目的是背后沿腰際垂下的那塊繡片。所有的花紋都是一針一線繡上的,各種顏色非常協調地展現在布面上。長長的繡片與短裝上衣連接在一起,百褶裙的腰部扎上繡花帶子,一塊像圍裙一樣的黑色羊毛氈挎在身前,套上白色羊毛氈的小腿,兩雙不同顏色尼龍襪的襪口依次翻出。走動起來,百褶裙如同一首優美的樂曲,極富韻律地晃動著。裙下隱約露出的白氈與桃紅、天藍的襪邊相襯,令人賞心悅目。

  服飾所需的蠟染主要以天然植物為染料,并且家家都有染缸,而刺繡則更是女孩從小學習的基本功。對于女孩來說,是否讀書沒有關系,但是不會做衣服是嫁不出去的。她們用最美好的年華來學習生活技能,只為將來能夠嫁個好夫家。她們的聰明才智在刺繡作品中得以充分體現,比如繡的花背,繡片不大,卻非常精致。也因如此,她們保存了先民的傳統和特色,創造出長角苗的文化瑰寶。

  獨特的“打親”習俗

  吃過午飯后,

熊燕的婚禮開始了。首先,說親的媒人戰戰兢兢來到新娘房門前,叫新娘開門,接她去過新的生活。而此時,新娘的房門前已有數10名手持麻稈的姑娘擺開了長蛇陣,“歡迎”媒人的到來。媒人要獨自在“長蛇陣”中來回穿梭3趟,讓手持麻稈的新娘家的姑娘們“痛打”一頓,表示“領罪”后,才能被饒恕放行進入新娘房里。這還沒完,進門之后媒人還得向新娘所有的親人“賠小心”,說上一大堆好話。同時,她還必須向新娘的親人們敬酒3杯,而新娘的親人則一邊喝酒一邊唱歌數落她,要媒人保證姑娘結婚以后在男方家里生活幸福美滿。

  直到3杯酒喝完,數落夠了,新娘家的人才將新娘交付給媒人,隨媒人出門??蓱z那媒人的“罪”還沒有受完,出門時,媒人還得再次從新娘家的“長蛇陣”來回穿越3次,再接受3次“痛打”,直到討饒不已,女方家這才作罷,放迎娶新娘的隊伍上路。這時,新郎向新娘家長輩一一叩頭,說些我要把新娘帶走了,請你們放心之類的話,長輩也要叮囑一番。隨后新郎、新娘出門,步行走出村寨。

  這就是長角苗的“打親”,它是長角苗的祖先從遠古就傳下來的習俗。“打親”時,必須要狠狠地打,直到媒人無法忍受為止。他們認為,打得越是厲害,姑娘在男方家里就越能得到好的待遇,這門親事才能天長地久,永享幸福安康。

  第二天清晨,新婚后的熊燕領我來到村子后的山坡上。今天他們要在這里跳花場。上午10點,山坡下的平地陸續會集了許多人,慢慢變得熱鬧起來。一些擺攤的也隨之而來,有用平底鍋煎土豆的,有扛了大捆甘蔗來賣的,在山腳山間層層疊疊地擺開了賣場。一簇簇的人群中,最為顯眼的當屬長角苗的裝束。

  跳花場以一棵高高的“沙樹”為中心。所有的歌舞表演全部由鄉民們自己伴奏、歌唱,因為大部分節目是用苗語演唱,周圍觀眾也能合拍共鳴。與長角苗共同生活在這個區域的彝族、布依族同胞也以各自拿手的歌舞表演等特色節目前來助興。

  整整一天,所有的人都在這里盡情地狂歌勁舞,度過屬于他們最美好的節日。小小的隴嘎雖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卻是另外一番幸福、歡樂的景象。

  “打嘎”:與祖先溝通的喪葬儀式

  除了長角苗獨特的婚俗之外,葬禮也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個特別重視死亡的族群,每一次的死亡儀式,都是他們與遠古祖先一次心靈的交流和溝通,是一次全族對于自己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復習。

  在無數次的演練中,民族記憶得以強化,群體意識得以鞏固。通過關于死亡的儀式,在信仰的層面上,長角苗將逝去的遠古祖先與現世的家庭、家族、族群支系凝固成緊密的一體,并借助于這種信仰和歷史記憶,使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得到完整保存。

  長角苗的喪葬儀式十分隆重,他們稱之為“打嘎”,意為老人成神,把老人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打嘎”有極嚴格的規矩:死者必須是正常死亡,少年早逝者、暴病或遭禍殃而死者都不能進行這種儀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