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指用符號語言或肢體語言來傳達與接收信息,讓他人了解本人思想或行為的過程和能力。它是人們互相傳達需要,表達內心感受和情緒,互通感情信息的重要途徑。身體語言、言語表達、書信等都是日常的溝通方式。然而,孤獨癥兒童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語言溝通能力極端缺乏。有資料顯示,50%以上的孤獨癥兒童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如何引導他們學會溝通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的課題。自2002年9月以來,我就一名沒有語言的孤獨癥兒童的溝通訓練進行了大膽地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 被試訓練前的情況
林 * * ,男,7歲10個月。適應性行為(ADQ)得分是27,
屬于重度適應行為缺陷;心理教育測量(PEP)評分為49,相當于正常兒童35-38個月發展水平。曾在特殊兒童早期干預中心接受訓練2年。2002年9月入讀孤獨癥康復班。
林 * *情感反應冷漠,很少與同齡人交往;性情急躁,易怒,常有推人、向他人吐口水等攻擊行為;在一歲時能夠發幾個簡單的音,如ba-ba、ma-ma。從三歲到現在再也沒有說話,有時只能像嬰兒一樣發出無意義的聲音,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人沒有目光對視;身體素質較差,抵抗能力較弱 。
二、制定訓練計劃
(一)訓練時間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溝通誘導期) 訓練時間為一個月;
第二階段(溝通預備期) 訓練時間為三個月;
第三階段(溝通發展期) 訓練時間為一個月。
具體實施:除引導被試參與集體訓練外,每天至少一小時的
時間進行個別訓練 。
(二)訓練內容
第一階段:相互接納,建立溝通聯系。
首先訓練者通過細心觀察了解被試的基本情況和溝通能力,并用真心接納他。被試熟悉適應學校生活,與訓練老師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接納和信任訓練老師,使他消除對新環境的恐懼感和陌生感,與訓練者建立起了初步的心的溝通。
第二階段:增加與訓練教師的接觸,進行良好溝通。
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訓練:目光接觸對視、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模仿動作練習、模仿發音練習。
第三階段:培養被試的溝通欲望,努力建立功能性溝通。
被試用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三)訓練方式
第一階段:主要是引導被試參與集體教學和活動,發展其與訓練者和其他同學聯系與交往。
第二階段:由集體教學轉入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其中以個別教學為主。
第三階段:以小組和個別訓練為主,用玩具和食物引誘他進行表達。
在訓練形式上,始終貫穿著以游戲為主,在第三階段加入了環境教學法。
(四)訓練預期達到的目標
第一階段:被試能夠適應學校生活。能夠與其他同學一起活動,一起吃飯睡覺。對訓練者有親近感和信任感。
第二階段:被試能夠理解服從和等待。對訓練者下達的指令做出某些適當反應,如產生目光對視;能夠有較長的注意時間(十分鐘);手眼協調,與訓練者面對面的完成基本動作的模仿;能夠模仿發簡單音節。
第三階段:被試能夠用手勢或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三、訓練效果
1、被試與訓練者之間建立感情聯系,并隨著進程增近而更加融洽。這就為以后各階段的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被試新入學時,對學校、教室、老師和同學有陌生感和恐懼感。由媽媽陪伴才肯進教室,而且要媽媽坐在旁邊。如果其他同學坐在他旁邊,他會推同學或向同學吐口水。他的目光對視很不好,眼睛總在教室里亂轉或斜視看人。訓練者抓住日常時機進行訓練。如:帶他一起散步,熟悉學校環境。早上來校時,訓練者主動迎接并拉著他的手,親切地叫他的名字,面對面的注視他的眼光,引起他的注意。被試還對食物感興趣,這是與他進行友好交往的良好刺激物。當他與同學聽到鈴聲一起進教室時,就馬上表揚他并給他喜歡的食物。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會告訴他:坐得好就有獎勵。開始時他不明白訓練者的意思,后來他就形成條件發射:只要聽指令,老師就會表揚。加之,老師與他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因此,被試很快就對訓練者充滿了信任。同時,訓練者還積極引導、協助他與同學的活動,讓活潑懂事的學生拉他的手,帶動他一起參加游戲,漸漸地,被試就融入了集體,熟悉和信賴訓練者與同學。
2、被試有了目光對視,能夠執行簡單的指令,動作模仿能力和發音模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目光接觸有較大改善。剛開始訓練時,被試對訓練者視而不見。即使訓練者站在他面前,他都會低頭從旁邊走過去。在訓練的第二十一天后,訓練者故意擋住他的去路,他終于抬起了頭,看了看老師。這是非常大的進步。訓練者給予他及時獎勵。此后,他出現了較多的目光對視。
被試能理解簡單并執行指令。開始訓練時,被試理解指令的困難相當大,需要訓練者多次重復發出指令,并不厭其煩的提示引導他執行指令。如“開門”,他不懂什么意思,老師就拉著他的手走到門口,再重復一遍“開門”,然后打開門。就這樣一次一次地做,并逐漸減少輔助,直至在他的大腦里把指令與動作聯系起來,獨立執行這個指令。經過訓練被試還聽從媽媽指令并能幫助媽媽傳遞東西。在認知方面,他也有很大進步。如在《臉上的寶貝》主題教學中,他認識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并且能夠聽指令指認和做模仿動作,如摸摸鼻子,拉拉耳朵。
模仿能力的發展為溝通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首先從簡單的一步動作模仿開始,逐漸增加模仿難度,然后再進行發音的模仿。被試現在能夠模仿訓練者觸摸身體部位,模仿使用物品做動作,模仿做動物的動作(被試非常喜歡動物)。通過吹彩條,吹蠟燭等嘴部動作和用舌頭舔上下唇等動作訓練,被試已會吹和舔的動作了,而且還有一定主動性。
3、被試能夠用簡單手勢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以前,被試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搶?,F在,他用點頭表示他想要的以前的東西。在訓練者的提示下,雙手合上并點頭表示謝謝。在課堂上,他要去廁所,就會指一指門外。當訓練者對他笑并豎起大拇指說“好”時,他明白老師在表揚他。有時候訓練者“故意”出難題:把玩具和他喜歡的食物放在他看到卻夠模仿訓練者觸摸身體部位,模仿使用物品做動作,模仿做動物的動作(被試非常喜歡動物)。通過吹彩條,吹蠟燭等嘴部動作和用舌頭舔上下唇等動作訓練,被試已會吹和舔的動作了,而且還有一定主動性。
3、被試能夠用簡單手勢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以前,被試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搶。現在,他用點頭表示他想要的以前的東西。在訓練者的提示下,雙手合上并點頭表示謝拿不到的地方,如果被試有表達的愿望,如拉老師的手或轉向物品或模仿發簡單音 ,訓練者就幫他取玩具和食物。通過做他不喜歡的事,刺激被試進行表達。如堅持要給他吃辣椒,把不喜歡的菜夾到他面前,或者穿他的衣服、拿走他的食物等,讓被試用擺手表示“不要”、“不喜歡”。
4、被試學會了等待。在開始的時候,我們用轉移注意力,強迫他做事等方法讓他耐心等待。后來,他明白了等待的意義,他就能夠等待老師給他發食物,等待媽媽回來。
四、討論與體會
1、被試在溝通表達上有一點進步。雖然是微小的,但是這是他與人交往的開始。到目前為止,被試還只能發幾個簡單的音節,還需要加強口型模仿和發音訓練。被試還只能被動地參加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主動參與意識還需進一步的努力培養。
2、設計輕松愉快的訓練環境,安排被試感興趣的教材和活動,把握時機引導,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順理成章的訓練。這是此次訓練的比較成功的一點經驗。
3、游戲法和環境教育法行之有效。它們可以為兒童溝通交往創造輕松環境和有利時機。同時,還對孤獨癥兒童健康心態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4、訓練是艱苦的、長期的。孤獨癥兒童是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消失,而且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即便在某個階段,訓練者糾正了其原有的問題,但很難保證在以后的階段中不出現這個問題。因此,訓練者一定要持之以恒,用堅定信念支持自己;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5、孤獨癥兒童的語言溝通訓練并非一個單獨的課題,他需要兒童的感知覺、肌肉運動、認知等多方面知識融合,更需要融于豐富的生活,融于愛的群體。因此,需要學校、家庭的配合,需要對訓練者進行專業的培訓,需要對家長進行訓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