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 ||
2006-04-12 | ||
核心數字 近日,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針對少兒博客的相關調查顯示,75.9%的人表示參與網絡日志交流后,朋友間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關心,包括“多知道了朋友的情況或想法”(64.4%)、“朋友更明白了自己”(52.0%)、“朋友間多了互相關心”(51.6%)。 名詞解釋:什么叫博客? “打開電腦,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看自己的博客。晚上睡覺時,趴在床上就開始構思明天要在博客上寫些什么,要是有一天不看,似乎都覺得少了些什么。”14歲的女孩趙穎(化名)說起去年暑假剛接觸博客時的情形,仍然很興奮。 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下屬的中國少年雛鷹網于2005年8月建立了國內首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少兒博客頻道。家在河南省洛陽市的趙穎只是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小“博客”中的一員。 據了解,在雛鷹網推出博客頻道后的短短140天里,日志上傳總量便突破10萬篇,現已達12萬篇。其中,12~15歲的青少年是最為活躍的人群。 近日,上海市少年兒童研究中心對少兒博客的相關調查顯示,75.9%的人表示參與網絡日志交流之后,朋友間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關心,包括“多知道了朋友的情況或想法”(64.4%)、“朋友更明白了自己”(52.0%)、“朋友間多了互相關心”(51.6%)。另外,不少少兒博客,還是以學校、班級、少先隊中隊為單位建立的,組織開展各種活動也成為少兒博客的重要內容之一。 雛鷹網總編輯余瀅介紹,孩子們不僅利用博客來互相溝通和鼓勵,還在博客上表達他們獨特的價值觀。 然而在今天這樣一個“談網色變”的年代,少兒博客的悄然流行,也引起老師和家長們的擔憂。 趙穎的母親坦言,女兒剛開始寫博客時,她也很少關注。一次,她偶然看見了女兒的一篇博客:快樂的人,因為快樂而為成功儲備了動力!在生活中墮落的人,把一個錯誤變成了無數的錯誤!在人生中自救的人,把一個錯誤變成了人生的起點!……“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她在寫作上的潛力。”趙穎的母親為女兒寫在博客上的文字感到震撼。 邵斌紅是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一班的班主任。她敏感地意識到,博客作為一種網絡日記,其實也是一種很好地了解孩子們內心,并能在課堂之外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的方式。雛鷹網推出博客頻道不久,她就在上面為自己班上的同學建立了中隊博客。 中隊博客剛建起來時,邵老師自己做管理員。后來她發現班上一名男生對電腦很在行,便讓他來做這項工作。擔任管理員后,這名男生非常負責,每天都會詢問其他同學有沒有文章要發,而他自己也會經常寫文章發到中隊博客上。經過一段時間,這個原本成績平平、默默無聞的男生在班里的人緣越來越好,尤其在男生中有了很高的威望。不久前還被評為上海市“網絡小能手”。在雛鷹網舉行的一次圓夢活動中,這名男生寫下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網絡工程師。 少兒博客熱,也引起了團組織和少先隊的關注。在今年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團上海市委副書記徐楓提交書面發言,呼吁大家關注博客低齡化現象。她認為:“深入的調研是共青團、少先隊開展工作的基礎,而少兒博客的出現,為我們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掌握孩子的真實情況打開了一扇窗。”徐楓還有個設想,建立一支網絡博客輔導員隊伍,使網絡博客成為現實教育的一種有效延伸。 “孩子們的世界是真實的,但也是脆弱的。要給予每個孩子足夠的呵護,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說話有人聽,而且有可能成為中心。這對我們的工作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余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