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王敏芝,是吉林市昌邑區(qū)培智學校的退休教師、優(yōu)秀輔導員。20多年來,她無怨無悔,用愛心澆灌著那些特殊的花朵。
1985年,吉林市第一所為弱智兒童建立的學校———昌邑區(qū)培智學校成立了,王敏芝從普小自愿申請來到這所學校。一直到1993年退休,8年培智學校的從教經歷,使她了解并深入了一個令人同情、憐憫,又叫人心情沉重的弱勢群體。她深深地愛上了這項特殊教育事業(yè),深深地愛上了這些可憐又可愛的弱智兒童。
正當她積累了一些經驗,有了一些成就時,也到了退休年齡。她不愿意離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和學校,更舍不得這些學生,學校領導非常理解她,讓她承擔起學校關心下一代的工作。她懷著對學校、對弱智兒童深厚的情感,開始了退休后的新征程,這一干就是十幾年。
她常說,這些學生能否成為具有初等文化、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否回歸到社會主流人群中正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辛勤工作。為此,她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工作,并精心準備、認真完成。學校每月給她安排兩次大課(全校學生一起上課),她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德育教育的基礎,為孩子們上好每一節(jié)課。從各地知識到節(jié)日集錦,從香港回歸到“十六大”,再到生活常識、安全常識、行為習慣、禮儀規(guī)范等,凡是對弱智兒童有用的、有益的,她都耐心講、用心教。
她的課內容豐富,有動有靜,圖文并茂,富有情趣。她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xié)同動作,既能矯正其生理缺陷,又能形成心理上的愉悅,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喚起他們的學習欲望。上一節(jié)大課70分鐘,她備課則需3個多小時,因為是全校學生一起上,她必須根據(jù)他們的接受能力,分幾個層次來準備。她連寫帶畫,還要制作剪貼。她用牛奶盒做成各種小房子,用飲料瓶做成各式小人,用彩色包裝紙做成一枚枚美麗的偶人書簽,她把這些作為獎品,獎勵在課堂上表現(xiàn)好的學生。為了訓練他們手的精細動作,她除了經常領他們做自編的手指操以外,還教他們做手撕畫。她把各種圖案畫在紙上,為了提高他們的興趣,不讓他們因屢遭失敗而失去信心,她把每個圖案的輪廓用針扎一些眼兒,這樣撕起來就容易多了。她每次都得做幾十幅圖畫,有時看她太累了,老伴就幫她給圖案扎眼兒,女兒則幫她涂顏色。
她的學生最小的7歲,但是他們的智商只相當于三五歲的正常幼兒。為了吸引他們坐住板凳,她除了給他們帶來一些親手制作的小工藝品、小玩具等獎品外,還經常給他們買些糖果、小食品,所以他們非常喜歡上她的課,看見她像看見媽媽一樣親切。
她教過的學生有很多已走上社會,現(xiàn)在,她還與他們保持著聯(lián)系。每年春節(jié)和教師節(jié),他們都來看望敬愛的王老師,她同他們結下深厚感情,也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她詳細了解他們走入社會后的生活現(xiàn)狀、在哪些方面還有缺憾,也聽取社會上的反饋,這對她改進教學很有益處。
她在教學實踐以及與學生們的共同活動中,非常注意滿足他們的基本感情需要,這就是愛,這是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她正確對待他們的缺陷,親近他們,用母愛去喚起他們做人的自尊和自信,用愛去撫慰他們的心靈,用這些年積累的經驗、方法去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王敏芝希望他們能從她這兒多學一點簡單的知識、多懂一些淺顯的道理,將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一點挫折、少一點困難,能夠挺起胸膛、抬頭做人。
幾年來,她被各級關工委多次評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或標兵,前不久,又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