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體育健康調研組在對河南省鄭州市區一所中學去年的1163名畢業班學生進行調研時發現,學生剛入學時的體檢結果與畢業時的體檢結果相比,“一般健康”的學生由剛入學時的50.38%降至畢業時的24.59%,下降了25.79%;“近視”、“遠視”的學生由剛入學時的46.69%,增至畢業時的74.20%,上升了27.51%;另外,“營養不良”的學生比例上升了0.6%。(《鄭州晚報》4月11日)
為什么學校教育損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報道給出這樣的解釋:體育鍛煉無法得到保證。一是體育課課時低于國家標準。目前鄭州市區的中學體育課時低于國家標準,且每周寥寥無幾的體育課還經常被主課“擠占”。學生只有在進行升學考試體育測試前才會集中進行訓練。二是現有的體育課難以保證鍛煉時間和強度。
我相信體育課不能得到保證是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是,體育課不能得到保證,顯然有根本性的因素在發揮作用。
這里首先要說到我們的傳統話語體系。這個體系把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用臉譜化的語言進行概括:比如奸商、貪官、土老帽兒等。而自宋代以來,對于讀書人,其臉譜化語言則是“文弱書生”。一個“文弱”,既是對宋代以后中國文人形體的描述,其實也包含著一種價值觀的判斷。所謂文弱,當然是從形體上說明文人體質的柔弱,同時應該也說明對于強健體魄的不屑;而與之相對的另一個詞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我讀過一位學者的訪美觀感。讓這位學者感到詫異的一個現象是:美國的“文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的觀念中原有的那種形象。為什么呢?因為他所接觸到的所有美國學者,乍一看,都更像固有觀念中的運動員。
有了“文弱書生”這種文化基因的潛意識影響,也就有了分數至上、忽視體育鍛煉的教育方針。于是,學校也就因為培養“書生”而讓學生變得文弱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