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錢’程似錦”“祝早日住豪宅、娶靚女”……諸如此類的話,竟然出自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的口。一位從事20年教育事業的老師感嘆:從未見過現在孩子的語言風格,活脫脫像個“小大人”。如今這種現象在我市部分中小學校園里并不鮮見。
近日筆者到市區一所學校尋友,剛走進學校的會客廳,就聽到一聲稚氣而“成熟”的問候:“女士,貴姓?”一個學生干部的談吐令人吃驚:“請問貴庚多少?”“能否賜一張名片?”成人的客套話使用之“老練”,幾乎令人難以相信眼前的孩子只有10歲!做老師好些年的朋友對此有同感:以前“學生話語”特有的自然清新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式的“套話”“空話”。
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秦文君曾說過:“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天真爛漫、可愛無邪,這樣的詞通常令人想到兒童。然而,如今的兒童越來越不像兒童了。“兒童成人化”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應引起社會的關注。
“小大人”現象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人格早熟”,除了受社會大環境和升學壓力的影響外,學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也是重要原因。現在不少學生評優、競賽中都需要考察表達能力,為了爭取好名次,一些老師和家長干脆親自為孩子擬稿,反復訓練。在這種“表演秀”中嘗到“甜頭”的孩子,很容易把打著成人印記的表達方式“學到家”。不少老師和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會“揣摩大人的心思”“投大人之所好”,而根源恰恰在于成人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表現,被是非道德觀念尚未成熟的孩子“內化”為“成功的法寶”。
不僅模擬成人說話辦事,成人的愛好、一些行為都成為很多未成年人模擬的方向,尤其是現在男生成人化就是抽煙喝酒,女生成人化就是化妝打扮,很多老師都無法理解。
兒童的成長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成長問題,兒童應該在與同齡人和家長、老師的交流中面對這些問題,在成長中享受童年的快樂,社會不應該將他們拉進成人世界。對很多兒童而言,他們幾乎在沒有做過童年夢時,就知道了成年人才知道的東西,他們在尚未自力更生時就感受到了金錢和權力的分量,在還沒有感受到實際社會矛盾時就知道了戰爭、暴力和犯罪……這些因素的潛移默化,若不能及時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引導,就可能造成他們精神發展的畸形化,甚至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