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輟學現象的實際表現
在各地農村,中小學生的輟學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據《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27日發布的《200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該年度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65%,輟學率為0.34%,其中女童輟學率為0.36%;初中毛入學率為92.7%,輟學率為2.84%,其中女生為2.43%。可見,在義務教育已成為舉國上下普遍關注的頭等大事的今天,中小學生的輟學率仍在3%以上。另外,統計公報還顯示,2003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為59.6%,也就是說,全國尚有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未能進入高一級學校。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百分比是以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在校生為基數統計的,因而并不能全準確地反映農村教育的狀況。只要考慮到農村在校生占全國在校生的絕大部分(全國目前有2.2億中小學生,1.6億在農村),考慮到輟學乃是農村極為常見的現象,那么農村中小學的輟學率和未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比率肯定會遠遠高于以上數據。
如果上述數據由于是整體性的調查結果還略顯模糊的話,那么我們可以看一看《中國教育報》記者對農村教育的相關報道。有記者說,在農村地區采訪時,明顯感覺到初中生輾學是一個大家都避而不談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在農村中學,常常聽到校長訴苦,說最讓人頭疼的是學生流失。學校每年都組織專門力量動員學生返校,好不容易找回來,過了幾天又走了。為控制學生流失,縣、鄉、村、校制訂了四級聯保制度,對干部實行一票否決制,但學生流失的勢頭依然難以遏制。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我國某省的一個地級市,2003年全市初中畢業生共計18萬人,然而最終實際參加全省中考的人數,竟然不足8萬人!這一巨大的差額說明,大部分中小學生此前就因為種種原因輟學或流失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絕大部分應該是農村中小學的學生。一位鄉教育助理算過一筆賬:當地小學輟學率為2.2%,初中輟學率為9.39%,如果不加以控制,照此推算,六年后,小學累計輟學率將達到13.2%,而三年后初中輟學率則要達到28.17%,也就是說,將有一成以上的小學生、近三成的初中生沒有完成相應的學業就流向了社會。只要考慮到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農村中小學生占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70%左右,那么完全可以斷言,這些學生將成為21世紀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盲流”大軍。
由此不難看出,農村中小學輟學問題已十分嚴峻,不僅會極大地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會給社會帶來無窮的后患。關注農村教育,就是關注國家的未來,其重要性是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的。因此,正視現實,分析原因,尋找相應的對策,乃是目前農村教育的當務之急。
二、輟學現象的原因分析
1.投入難以取得預期收益,是造成輟學現象的直接經濟原因
談到輟學,人們往往歸之于學生家庭的貧困。應該說,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確實占有相當的比例。在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一個住宿生一年的食宿費、交通費、書本費、雜費在1000元到1500元之間,因此,每當收取雜費、書本費時,總有一些學生主動或者被迫地輟學。然而,調查發現,真正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僅占輟學人數的15%左右。實際情況往往是,當子女升學無望、難“跳農門”時,農民就會將對教育的投入轉向對家庭生產和勞動的投入。
長期以來,城鄉差異使得農村地區的人們向往城市生活,而讓子女接受教育,跳過“農門”,是改變子女命運的最現實手段。正是在這一信念支持下,不少農民寧愿節衣縮食,也要地送孩子去上學。一般說來,人們的投入往往以預期收益為前提;當投入得不到預期收益或大于預期收益時,投入就往往難以實現。這是經濟學揭示出來的基本原理。農民不一定懂得經濟學,但是他們最講實際。當他們發現孩子升學無望時,就會感到繼續供子女上學不合算了。一位農民說得更直白:與其繼續供孩子念書,不如讓他們早點掙錢;即使掙不到錢,起碼也不用再付出。由此可見,家庭經濟貧困固然會導致學生輟學,但投入難以取得預期收益,才是造成輟學現象的最直接的經濟原因。
2.“讀書無用論”悄然抬頭,是造成輟學現象的重要社會原因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從農村小學進入初中、考入高中,繼而進入大學的學生僅為農村學生總數的15%;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無論是初中、高中還是職業高中的畢業生,完成相應學業后都要回到農村。因而在大多數農村學生及其家長看來,耗費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上學讀書,其結果都是要回到農村,讀書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一種“無用”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學期間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加,收費連年增長,畢業后又面臨著就業的壓力,因而對于少數即使能夠升入大學的佼佼者而言,上學也成為一種不堪其累而又意義不大的事情。此外,在不少農村學生看來,其父輩及周圍鄰居雖然學業不佳卻能夠維持溫飽乃至致富有方者,也不乏其人。生活中、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加重了人們“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3.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和水平不盡如人意,是造成輟學現象的重要環境原因
農村地區由于自然環境、交通狀況、學校布局、經濟發展水平等原因,辦學條件一般較差,無法同城市學校相提并論。統計結果顯示,2003年,全國小學體育場(館)面積達標率為 50.2%,音樂器材配備達標率為38.66%,美術器材配備達標率為36.69%,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率為49.8%;初中相應的指標分別為65.68%、53.95%、52.43%和70.17%。這就是說,全國有大約一半的中小學,其辦學條件未能達到國家規定的一般標準。可以斷定,這些學校主要是集中在農村和偏遠山區。學校“硬件”設施不合格,甚至缺少最起碼的辦學條件,使得學校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吸引力。
與學校“硬件”設施相比,農村中小學師資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軟件”設施對輟學現象的影響更大。雖然近些年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在不斷上升,但是據筆者實地了解卻發現事實上存在著非常普遍的突擊現象。特別是在農村小學和初中教師中,文憑和水平不相稱的現象相當嚴重,不少教師還不具備起碼的教育理論知識,更缺乏“以生為本”、“主體教育”等現代教育理念。此外,在學校管理方面,農村中小學的管理人員往往缺乏基本的管理學知識,學校管理常停留在經驗層面,甚至存在著簡單、粗暴、一言堂、剛愎自用等現象。所有這些,使得學生缺乏劉學校依賴、留戀等情感,難以有效緩解輟學現象的發生。
4.學校培養目標的偏差,是造成輟學現象的主要教育原因
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生,占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的70%以上。如此龐大的學齡大軍,不可能都升入大學。絕大多數農村學生,在接受過一定的學校教育后都要留在或返回當地。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要求必須大力提高下一代農村建設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因此,無論從當前形勢還是從歷史使命來看,農村教育都應該以培養服務農村、建設農村的人才為目標。
然而,在農村學生及其家長的心目中,學生上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就是考上高中、大學,走出農村;學校以及教師也積極鼓勵學生向高一級學校“沖刺”。可以說,目前農村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地表現為單一性、應試性、離農性和唯城市性。正是這種目標定位,使農村教育呈現出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例如,在教育評價方面,往往以升學與否以及升學的數量作為評價農村學校的主要指標,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改變農村面貌的同義語;在教學內容方面,教材往往偏深、偏難,缺乏活力,脫離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方面,雖然教學計劃規定農村小學要開設“農業常識”,條件差的農村初中可不開設外語,但許多農村地區教學計劃的彈性卻相當不夠。一方面是實際情況決定了絕大多數農村學生不可能考入高中、升入大學;另一方面,學校、教師和學生卻把能夠考入高一級學校當作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奮斗目標。正是這種反諷式的教育目標定位,加之教育內容的空疏、單一和脫離現實,使得許多學生把上學視為無聊、無趣、無用和無望的事情。可以說,這是造成輟學現象屢禁難止的最深層的教育原因。
5.學生的學業失敗,是造成輟學現象的直接心理原因
本來,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在各種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各地在考試招生時又有著對城市考生的照顧措施,因而在升學方面,城鄉學生成功的概率不可能是平等的。加之農村學生數量龐大,高一級學校能夠容納的學生數額有限。所以,農村中小學把升學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就注定會使絕大多數學生飽嘗學業失敗之苦。學業的失敗,不僅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而且是造成農村學生厭學、逃學進而輟學的直接心理原因。據一位初中教師分析,輟學的第一次高峰發生在初一第二學期:初一新生的學習欲望很高,但因為初中課程門類多、難度大,學校缺乏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使一部分學生因不適應初中學習而輟學;第二次高峰是在初二第二學期:這時學生成績兩極分化明顯,老師只注意中上等學生,對差生另眼看待,造成了他們因心靈受到傷害而輟學;第三次高峰發生在初三第二學期:這時學生面臨中考,學校按成績分流,被分流的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少人因此而輟學。另據一位班主任說,他所教班級開學時有63名學生,到期末考試時還剩39人,輟學率高達38%。他分析說,一是學生感到升學無望、前途渺茫,這部分占輟學的40%;二是由于教師過于嚴厲或體罰學生,這部分占輟學的30%;三是每一次考試都排名,學生因失敗感累積而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這占輟學學生數量的20%;真正因家庭困難或農忙而輟學的只占10%。
由此可見,造成農村中小學生輟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首位的并非是貧困輟學,而是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偏差,以及由此造成的學生學業失敗的體驗。只有真正找出輟學的原因所在,才能對癥下藥,使輟學現象得到根本的緩解。
三、輟學現象的對策思考
為了遏制農村中小學的輟學勢頭,地方政府、學校以及有關人員想盡了各種方法。據報載,有的鄉鎮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成立了“動員輟學學生返校工作領導小組”、“教育執法領導小組”等;學校強化了學籍管理,發現學生流失立即“截流”;教師們翻山越嶺、走村入戶,苦口婆心地勸導學生再次返校;班主任為了留住學生,把自己微薄的工資拿出來,給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墊付生活費;有的地方甚至對每動員一個學生返校的人員獎勵4元錢,對回到學校的每個學生每天補助3元錢,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其情可感、其心可鑒的。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措施都只能是權宜一時的治標之策,而非解決輟學問題的根本之途。
那么,如何有效解決農村中小學的輟學問題呢?筆者認為,參照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措施:
1.重整教育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構建立體化的教育目標體系
如上所述,農村中小學生絕大多數都要留在農村、服務當地。這是客觀狀況所致,也是歷史使命使然。基于此,農村中小學就不能把教育目標主要定位在培養應試人才上,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而不是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少數升學有望的所謂“優等生”、“尖子生”上,要構建起既能使學生升入重點高中、又能使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還能使學生畢業后就能服務當地的立體化的教育目標體系。
要使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本著使學生既能學到文化知識、又能有多種出路和前途的原則,在開設文化知識課程的同時,還要開設面向農村實際的豐富多彩的課程,如農田水利資源開發,農藥化肥使用,育種、植保、養殖技術,農作物深加工與營銷,以及農村財會、商務等等。其次,在時間安排上,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意愿,在適當的時間(例如在初中二年級)對學生實施分流,對學生進行分別教學。再次,在教育評價上,不能僅僅以重點高中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教育的主要指標,而要把各類高中的升學情況統籌計算;不能僅僅把學校升學率的高低,更要把學校是否培養學生具有多種出路和前途作為評價學校教育的指標。此外,學校和教師還要做好對學生及其家長因勢利導的工作,分析形勢、闡述原因、講明利害,使教育分流能夠順利進行。筆者認為,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使輟學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2.實施成功教育,改變失敗心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希望被人重視和贊許,渴望在成功的體驗中獲得心理的滿足。由于農村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家庭條件的影響,加之學校教學內容過多,教育方法不當,以及學習競爭異常激烈,使得絕大多數農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遭受失敗的打擊。這不僅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也使他們產生了放棄或逃避學習的傾向,最終導致求知欲和學習愿望的喪失,形成一種習得性學習無能。但是,即使是學習最差的學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泯滅,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壓抑了。他們或者用反常的方式來表達,或者把這種傾向宣泄在其它活動中,或者用逃避、退縮等否定性行為來肯定自己。可見,正是學習失敗體驗的不斷累積,造成了學生輟學現象的屢禁不止。
農村教育目標的偏差,使農村學生承受著因激烈的學習競爭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所以,重整教育目標乃是改變學生失敗心態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對學生實施成功教育。簡單說來,首先,在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前提下,教師應該制訂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要求,以學生努力一下就能達到為宜;其次,要把教學內容進行分解,然后分層遞進、循序向前,使學生層層有進展、步步有深入、處處有成功;再次,還要注意教育方法,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批評,也不是表揚,而是鼓勵。批評和表揚都只是偏重于劉既成事實的評價,用得過多就會失去作用,甚至會產生副作用;鼓勵則是要使學生認識到其內在的潛力和可能達到的目標,及時而恰當的鼓勵不僅沒有副作用,而且會使學生逐漸從失敗的心態中走出來,重新激發起學習的興趣。
3.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增強學校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造成學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為此,番級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級政府應該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提高農村的辦學條件。筆者欣喜地看到,最近國家發政委和財政部已分別撥出50億元,用于西部的“兩基”攻堅。項目涉及西部372個縣和新疆建設兵團的38個團場,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少數民族自治州(縣)。資金主要用于解決項目學校教學用房、教輔用房和學生生活用房的建設,以及課桌椅、學生用床和圖書、儀器的配備。但是這次攻堅涉及到的只有5000多萬農村學生,尚有1.1億農村學生未能受益。因此,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徹底改善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是制止輟學現象的應有舉措。
要使教育目標的調整真正落到實處,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失敗心態,教師是關鍵。為此,應該做好以下工作:(1)在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的同時,針對許多教師文憑與水平不相稱的狀況,對所有農村教師進行抽查和考核,優化教師組合;對考核問題較大的農村地區,應限期整改。(2)針對課程調整所帶來的教學困難,應該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即一方面引進農業技術教學所需的師資,另一方面抽調部分現有教師外出學習,使擔任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教學的師資形成一個合理的比例。(3)切實保障農村教師的工資發放,并不斷提高其工資和各項福利待遇。
4.實行“三免兩補”,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逐步實行寄宿制
如前所述,家庭貧困雖不是造成輟學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農村中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各級政府有義務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基于此,各地農村應該對學生實行完全免費制,即在實行“三免費”(免文具費、雜費和教科書費)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三免兩補”(補交通費、生活費)。不過,這還只是權宜之計。最根本的做法是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實行寄宿制,并把學生的各項費用全部承擔起來,因為隨著農村學生的逐漸減少和學校布局的調整,學生上學的交通問題將日益凸顯。實行寄宿制,不僅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而且也便于學校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進行全方位指導,并且可以有效地制止學生的輟學現象。
5.加強輿論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徹底杜絕輟學現象
義務教育也叫強迫教育,即是說,政府有義務對每一個適齡孩童提供教育,公民也有義務送子女入學,全民性、免費性、強迫性是其主要特征。基于此,各地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首先應該加強政策宣傳,使每一個學生家長都意識到送子女人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讀書有用論”的輿論氛圍;再次,還要加大教育執法的力度,對違規輟學的學生家庭實行經濟處罰。只有將柔性措施和剛性措施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輟學現象的發生。
(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教科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博士研究生 廣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