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江津市警方快速破獲一起命案:兩個14歲少年預謀后,持馬刀和繩索殺害一名13歲學生,動機僅是為今后闖社會“練膽”。(2006年4月18日《重慶晚報》)
案發后,警察調查出了的犯罪心理、作案手段和犯罪過程。被害學生叫小健(化名),兇手小飛(化名)成績不好,早就不想讀書;而小凱(化名)去年從該校輟學,他們彼此認識。前段時間,小飛和小凱商定,闖社會前要先殺人練膽,遂精心預謀殺害小劍理由是,小健父母在外打工,家中沒壯勞力;婆婆視力不好,不易看清他們相貌;小健家位于半山腰,殺人后易逃跑;小健年齡比他們小,不易反抗……作案時,他們故意把電視音量開到最大,還緊閉窗簾和拔掉電話插頭。最令人發指的是,兩少年輪番用馬刀砍殺已被牢牢箍頸的小健,直至死亡。
看到這個報道,真是痛心。兩個14歲的少年竟有如此狠毒的心理,用殺人來練膽,而且作案事先有預謀,作案時講究策略有戒備,簡直跟影視中的職業殺手一般,這種現象實在令人發指。反思青海年兇殺犯罪的根源,不能排除以下幾種因素。
首先,“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是釀成這起命案的主要原因。據報道,小飛、小凱跟小健一樣,都是打工家庭的孩子,由婆婆、爺爺教育。小飛還告訴警察,婆婆只叫他好好讀書,從來不檢查作業或談心。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即青壯勞力中夫妻共同外出打工的情況非常普遍,留在家中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由隔代老人照顧,由于他們的家庭教育沒有父母指導,而婆婆或爺爺們只能給他們生活保障,心理疏導、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教育幾乎是空白。
其次,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導致一些學生厭學、輟學。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方面都得到發展,可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是“以知識量的多少與部分抽象邏輯智力高低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智力觀” 占支配地位,檢驗教育的成果仍然是“升學率”, 即使這些年強調德育教育、素質教育,也只能是當作應付上級檢查的副業,根本沒有在思想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老師、家長不得不為了升學而給學生施加壓力,這樣使一些成績好的學生為自己將來考個理想的大學而追求分數,而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認為前途無亮,成才渺茫而放棄學習,荒廢學業,甚至輟學。這種教育方針與教育實踐的錯位,客觀地形成了不合時宜的導向,對成長中的孩子成才成人產生嚴重地影響。
第三,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人士包括學生家長追求利益,以權謀私、貪圖享樂、鋪張浪費,以及為達到這些目的而實施的明爭暗斗,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長期生活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的孩子,必然會產生畸型心理,催生罪惡行為的毒瘤。同時,兇殺暴力等具有教唆示范性質的宣傳內容充斥網絡等大眾媒體。比如,最近,“完全自殺手冊”“最完美的自殺方式”等帖子驚現互聯網。類似“完全自殺手冊”“最完美的自殺方式”“無痛苦自殺”“自殺的方法”等帖子竟有1000多篇。在某些聊天室里,不少網民竟自發成立了“自殺小組”,他們天天談著憂郁的主題,找尋上吊、服藥、燒炭等“解脫人世束縛”的辦法,總數竟有200多人。還有自稱是“醫生”的人,在網上推銷自殺藥物,“死亡藥物”竟能貨到付款。這種寓娛樂之中的反道德、反人性的宣傳,對于尚處在成長時期的未成年人來說,無疑會使其身心受到極大的污染和傷害,同時,還會使家庭、學校教育功虧一簣。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積極創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然而現在的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已嚴重脫節,光靠哪一方面的單獨努力都是難以奏效的,更何況農村又出現了“留守兒童”受隔代教育這種新的難題,要徹底杜絕隔代教育的危害還面臨諸多社會實際問題。因此,希望家長、學校、社會和國家共同努力,真正從關心下一代成長的大局出發,進一步強化措施,處身處地地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更多地來關心一下“留守兒童”,不要再讓“留守兒童”成為隔代教育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