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19日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一伙年僅十幾歲的少年,每天出入網吧、溜冰場等地,錢不夠用就搶其他同齡人的錢。半年內,這30多個少年制造搶奪、搶劫案件80多起,但案發前,數十名受害人都選擇了沉默。是什么使這些未成年人變得如此兇殘?又是什么原因使那些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變成了沉默的羔羊?日前,平昌縣法院對這起搶劫案進行不公開開庭審結之后,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采訪。
犯案
9名少年半夜搶劫被一網收
“都是一伙十幾歲的細娃兒,動不動就搶別個錢,簡直兇得不得了。”一提起去年的“9·10”團伙搶劫案,平昌縣公安局刑警大隊一中隊的刑警們就搖著頭感慨。
據警方介紹,2005年9月10日深夜,一受害人報案稱,一伙少年搶走了他身上的錢后,還用刀砍傷了他的手。民警立即出動。根據以往的經驗,嫌疑人在持刀搶劫作案后肯定會馬上逃跑,但是讓民警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很快就在案發現場附近的一家小旅館內將剛剛作案的蔣某、張某、小林、小強等9名少年一網擒獲。
震驚
“禁區”組織半年作案80起
當晚所抓獲的少年中,最大的不滿17周歲,小的不滿14周歲。面對警察,這伙少年顯得無所畏懼和滿不在乎。然而更讓警方震驚的還在后頭,通過對案件的深挖,一個涉嫌搶劫搶奪作案80余起、有30多人的少年團伙逐漸浮出水面。
平昌縣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席顯宇介紹,團伙成員主要是輟學后流入社會的無業人員和一些在校生。2005年5月,這些少年成立了一個名為“禁區”的組織,下邊還有分會。目的就是人多力量大,“找錢”時方便。這些少年整天泡在一些黑網吧里,每天上網聊天打游戲,有時在網吧里一呆就是三五天,吃住全在網吧。一旦沒有上網錢或者吃飯錢,他們就將眼光瞄向了同齡人。
采用恐嚇、搜身、毆打等方式搶劫其他少年的錢。在面對年齡和自己差不多的受害人時,這些少年表現得極度瘋狂,打耳光、打人是小兒科的事,動輒就會砸磚頭、動刀子。
軟弱
被搶少年大多是“沉默羔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那些被搶者幾乎都是未成年人,從小學生到初中生、高中生都有。但是讓人不解的是,這一團伙被抓之前,他們犯下的80多起案件,沒有一起有受害人向警方報案。警方事后找到受害人及其父母時,對方反而極不配合。后來警方還貼出了告示尋找受害人,但也無人前來指證。最后只有7起案件被確認。
據調查,被搶的學生膽小怕事,即使回家給家長說了,家長出于對孩子的安全考慮一般不會聲張,只好自認倒霉。受害人的軟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搶劫者的氣焰,在多次輕易得手后,“禁區”組織的成員們更加為所欲為,在他們眼里,除了自己之外的同齡人都是軟弱的“羔羊”。
反思
多系單親家庭缺乏管教
今年3月,平昌縣法院不公開審結了這一案件。蔣某等8人(已滿14歲)因犯搶劫罪,分別被判處最高有期徒刑4年、并處罰金5000元,最低有期徒刑1年、緩刑兩年、并處罰金2500元等。法院的判決對這一案件畫上了句號,但是有關這個案件的爭論和思考卻遠遠沒有停止。
席顯宇告訴記者,涉案少年的家庭大多有這樣的特征:單親家庭;異地讀書;或者家在平昌縣城以外,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家在江口鎮,家境殷實,是家中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而任意妄為,以至于到后來父母也管教不了。
尷尬
道德淪喪與執法者的無奈
記者注意到,雖然不少少年法律意識淡薄,但是1992年出生的小強卻知道搶劫是犯法的事情。但是他有恃無恐,因為他知道自己未滿14歲,未達到法定刑事年齡,不會承擔刑事責任。小強在多起搶劫案中都參與出謀劃策,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優勢”,辦案民警也拿他沒法。小強還當著辦案民警這樣說:“我也知道搶錢犯法,但肚子一餓,只有犯法了。”一位曾參與辦案的民警告訴記者,雖然中間不少人犯案累累,但就是拿這些人沒法,很多人抓了就放了,很難說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這不能不說是執法者的一個尷尬。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