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說話細生細氣,動作扭扭捏捏;女生裝扮中性,言行粗獷潑辣……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這樣的情況在中學校園里已經不是少數現象。”哈爾濱市一位重點中學校長無奈地這樣說。
“中性化”孩子悄然增多
今年在哈爾濱市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中二年級的小言(化名)雖然是個女生,但從小到大一直沒梳過長發,沒穿過裙子,言談舉止都大大咧咧的,儼然是個“假小子”。父母因喜歡男孩,從小把她當男孩教育撫養。
在小言的班級里,像她這樣的“假小子”還真不少,她們的性格都非常直爽、開朗,經常和一群男生稱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級里有些男學生則舉止文靜,性格柔弱,缺少陽剛之氣。小言對記者說:“你不知道李宇春有多火啊,現在許多女生都喜歡李宇春那樣青春灑脫的形象。”
記者近日走訪了哈爾濱市南崗、道里、動力等區的一些中學,發現中學生穿著打扮“中性化”眼下的確十分流行。他們在操場上奔跑嬉戲,不仔細看根本分不清是男孩還是女孩。許多女生梳著超短發,穿著寬松肥大的運動休閑服,打扮得像男孩一樣,看上去真是“沒性別”。
在南崗區某高中,記者對高二(一)班的18名女同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5名女生喜歡李宇春式的“中性化”裝扮和發型;11名女生表示不喜歡穿裙子,喜歡穿寬松的運動裝或是牛仔褲;2名女生表示從上初中起,已經有三四年沒穿過裙子了。
對此,該校校長說,其實,現在處于青春期的女孩都很“愛美”。可是,她們的審美觀出現了偏差。在她們眼里,時下流行的就是美。于是,在沒有考慮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齡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風。她們上身穿校服,下身穿著運動褲,腰間掛著幾根金屬鏈。原本好好的頭發,非要弄得像亂草一樣。去年,學校里就有10多名女生相繼剪了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的“超女”的超短發型。從遠處看,根本分不清是男生還是女生。
采訪中,一些中學生的家長說,現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當成一種時尚、潮流,盲目追捧,導致部分孩子的性別差異日趨模糊,讓當父母的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教養子女。
部分孩子受困“性取向”
一個陷入性別困惑中的17歲女孩日前獨自一人悄悄走進哈醫大一院青少年心理咨詢科。她說,她現在漸漸發現自己對女生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心中極度地排斥男生。這讓她感覺很困惑,也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么辦。
哈醫大一院青少年心理咨詢科的孫醫生說,她平均每周就要接待一名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5歲至18歲之間,男生和女生都有。這些孩子剛走進來,從外表很難分清其性別,因為他們的聲音、舉止和穿著都很“中性化”。
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說,今年,哈爾濱市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悄然增多,有近百名學生受“性取向”問題困擾,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和幫助,占到該中心接待的青少年5%。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定型,處于一個復雜多變的時期,他們往往處于對性別認同比較模糊的階段,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很苦惱也很困惑,他們希望通過心理治療進行矯正,走出困境。
孩子需要性別教育
由于很多家長和教師本身對性別教育就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了。當面對越來越多的潑辣女孩和越來越多的細膩敏感男孩,他們往往感到束手無策。
黑龍江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許素平老師認為,所謂性別角色教育,是指不同性別的人應該與社會關于性別的“原型要求”相適應。雖然當今社會追求男女平等,但這種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別特征前提下的平等發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別無差異的平等。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這在心理學研究中叫做“雙性化”發展,而不是“中性化”。
有專家認為,“中性化”不一定是壞事,但“中性化”是要綜合男性和女性的優點,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性別教育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甚至作為一門課程搬上課堂。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為了增加社會生存的砝碼一些女孩子被教育得越來越“強勢”,一些男孩則受到家庭無微不至的呵護,反而養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習氣。家長不要認為生出來是男孩,以后就一定會從生理、心理成為一個男孩,孩子需要更多的社會角色教育。
我們在性教育方面,往往局限于性生理教育,忽視了特別重要的性別角色教育。如果這種“陰盛陽衰”的現象長期存在,從長遠看會導致社會性別結構的不平衡,不利于整個民族素質的提升。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