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老師正在給一名小學生做對話治療
北京出現“嗜考癥”學生
醫生:“嗜考癥”孩子今年呈上升趨勢,他們大多學習成績優秀,家庭環境好,現被歸為強迫癥的一種
記者近日從北京兒童醫院心理門診了解到,目前來做心理咨詢的兒童中,有孩子出現了一種“嗜考癥”的心理障礙———從小就喜歡參加校內校外的各類考試,對考試上癮。“相比去年,今年患嗜考癥的孩子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醫生閻春梅告訴記者。
“嗜考癥”去年被發現
醫生還告訴記者,為了將來有個好前途,如今孩子們在家長的殷切目光注視下,從小就背負著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
“門診中一些孩子出現考試焦慮、緊張、厭學等情緒,但嗜考如命的孩子,我們還是從去年開始發現的。”
“雖然離學生們六月份的暑假考試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每天來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咨詢的學生都排起了長隊。”
據兒童醫院心理科許醫生介紹,往年心理科的就診高峰是四五月份,因為很多學生容易在六月份暑假考試前出現心理波動,前來咨詢治療。但今年從三月份開始,來咨詢的家長及孩子就明顯增多。每天所有醫生的掛號都排滿了,即使到5點下班,還有家長帶著孩子等候在門外。
“嗜考癥”孩子對考試成癮
“不僅就診高峰提前了,孩子們出現的心理障礙內容也越來越復雜。”許醫生說,來做心理咨詢的孩子大部分是由于考試前焦慮緊張、厭學、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等問題。但也有的孩子非常喜歡考試,大大小小各類考試全部參加,甚至達到了酷愛成癮的程度。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孩子成績優秀,非常聽話,但這也屬于一種心理障礙,需要警惕。”許醫生說,如果“嗜考癥”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家長就要帶著孩子來醫院接受治療。如果只是輕度的,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疏導這種不良情緒。
個例采訪
“嗜考癥”孩子去年被發現
“嗜考癥”孩子容易受身邊同學影響
“平時酷愛考試的孩子,除了脫離考試就心慌煩躁、無法承受挫折之外,‘同伴效應’在其身上也體現得非常明顯。”
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醫生閻春梅告訴記者,所謂‘同伴效應’也稱為‘依從效應’,是指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周圍同學、老師、父母的影響,周圍人的言行會促使他們不斷參加考試。
“前不久我輔導過一名出現類似特征的初二女孩紫薇(化名),她的父親還是中央電視臺一位著名的時事評論員。”
閻醫生介紹,紫薇的父親從小就注重對她的培養,安排她學習繪畫、舞蹈、演講等各種技能。孩子也特別聽話,按照父親的意愿學習,從小就被動接受考試,長大后習慣成自然,把考試當成了家常便飯。
等紫薇考入到重點中學后,因為全班都是從各個學校來的尖子生,所以紫薇只要看到其他同學在做作業或報班考試拿證書,她也會效仿同學參加各類考試,唯恐落后。
而相比其他同學,愛考試的孩子集體榮譽感也較強。
比如,紫薇喜歡參加奧數競賽,是因為老師把班里代表學校參賽僅有的一個名額,給予了紫薇。考試前,老師還對紫薇進行了鼓勵。孩子得到老師鼓勵后精神備受鼓舞,為了班級榮譽積極面對考試。
“嗜考癥”為強迫癥的一種
從事多年兒童心理咨詢的閻春梅表示,“嗜考癥”是去年才在門診中出現的一種新型心理癥狀,初步判斷屬于強迫癥的一種。去年門診中出現的嗜考癥兒童有十幾個,而今年從門診量來看,其增長呈明顯上升趨勢。
閻春梅說,目前,此類癥狀在醫院心理科門診中比較少見。醫院平均每天要接待20多個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大部分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考前焦慮緊張、陌生環境不適應等問題。“還是不愛考試的孩子多,有考試上癮現象的孩子差不多占門診的百分之一左右”。
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層出不窮
醫生分析原因,首先由于目前學生考試壓力過大、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是此類問題逐漸被家長所重視。
因為酷愛考試的孩子平時表現就是愛學習考試,而老師家長也認為他們是聽話的好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其內心隱藏的心理障礙。
北京安定醫院兒童心理門診梁月竹醫生說,雖然在門診中已達到考試上癮程度的孩子不多,但孩子被動考試并成習慣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類孩子身上往往伴隨著敏感、禁受不了挫折、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等問題。
優秀學生刺文身燙煙花
昨天(23日)下午,記者在兒童醫院心理科候診室外,見到了正在北京海淀區某重點中學讀高一的15歲的女孩文文(化名)。文文剛從心理科閻春梅醫生的診室內出來,她的媽媽趙女士則進去和醫生交談。
每次考試我要求自己必須是前5名
安靜的文文又高又瘦,長得非常漂亮也很秀氣。她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當記者問及她有什么心理苦惱時,文文說:“我覺得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每天除了考試就不知道該做什么。我父母都是藝術家,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父母對我的期望很高,要求也比妹妹嚴格。從小到大任何一次測驗,我都比其他同學考的分數高。我參加過奧數、華數、劍橋英語輔導班,家里擺滿了各種證書和獎杯。我在重點中學的實驗班,同學之間競爭非常激烈,每次考試我都要求自己必須排到前5名之內。”
一天不學習心里就發慌
文文形容她目前的生活狀態是:“一個飛速旋轉的陀螺,沒有片刻喘息。周一到周五每天早6點到晚8點在學校上課考試,周末被各種課外輔導班填滿。”文文說,每天她都要帶行李上學———那是兩個裝滿輔導書的大旅行袋。但對于這種超負荷的學習,文文表示并不恐懼厭惡,反而喜歡甚至瘋狂迷戀,如果不考試自己就會覺得煩躁、發慌、沒意思。
“記得有一次周末,同學約我去看漫畫展覽,出門后我突然感覺心里發慌,好像一天不學習或者少做幾套奧數習題,就比其他同學落后了,于是我趕緊轉身回家把自己重新埋在書堆里。”而文文這樣超負荷學習的目的也很簡單,“考高分,為了讓父母老師夸獎我,讓我同父異母的妹妹和同學們都羨慕嫉妒我”。
身上有煙花、刺青和舌釘
醫生告訴記者,表面上看,患“嗜考癥”的孩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秀、聽話懂事,是老師家長眼中有前途的好學生。但他們的性格卻存在缺陷,在青春期遇到一點挫折,便容易出現叛逆、做事極端等心理障礙。
好學生文文用很平靜的語氣告訴記者,她是因為前不久在學校要跳樓自殺,才被父母送來看心理醫生的。面對這樣一個外表白凈秀氣的15歲女孩,記者很難把她與文身、舌釘、煙頭、自殺聯系起來。
在記者和文文聊天的過程中,文文猛地撩起胳膊和褲腿。她白皙的手臂上明顯突出一個煙頭燙過的紅色烙印,而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的圖案在她纖細的小腿上顯得格外刺眼。“你看不出來吧,我這里還有一個痕跡呢。”文文調皮地伸出舌頭,舌尖上面一枚舌釘閃出亮晶晶的光芒。
自殺的原因是沒進年級前20名
當記者問文文選擇跳樓自殺這種極端方式的原因時,她的答案出乎意料。“我考試名次一直名列前茅,但前不久一次模擬考試中我的名次下滑出年級前20名。我媽看到考試卷子后,說了一句‘你這成績怎么和妹妹比’。我當時根本接受不了老師和家長的指責,突然覺得活著特沒意思,就開始琢磨怎么自殺。”
文文描述她策劃自殺過程的平緩語氣,如同敘述一個不相干的人。“我們班教室在五層,首先我先察看了跳下去倒地的位置,保證摔下去不會成半死不活的殘疾人,否則下半輩子還要拖累別人。然后算計好我要在最討厭的那堂課、下午幾點從哪扇窗戶往下跳,甚至在跳樓的一剎那我還提前寫好了兩條短信———一條是給父母的,另一條是給我男朋友的。可惜最后都沒成‘遺言’。當時我一條腿已經伸出窗外了,但被同學發現硬拽下來了。”
文文還說,這個自殺策劃,她一個月之前就在考慮了。
教育體制是重要原因
“孩子出現考試成癮這種心理障礙,除了要改正父母的教育方式、進行心理疏導之外,教育體制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閻春梅醫生,同時身為一個六年級孩子的母親,她提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每周兒子都要參加各種學習班,因為升初中要參加學校統一考試,部分重點中學的考試內容就是奧數、劍橋等課外知識。要是你不學、沒有獎杯證書,就會在和其他同學的競爭中被淘汰,考不上好中學就勢必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所以,考試成癮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教育問題。
“嗜考癥”形成原因一般家庭環境都比較優越爭強好勝缺乏安全感
閻醫生翻看著電腦中保存的病案資料,分析“嗜考癥”的形成原因。“出現此類癥狀的孩子,一般家庭環境都比較優越,父母多為社會層次較高的人群,且孩子自身性格爭強好勝,容易缺乏安全感。”
醫生指出,孩子出現考試成癮的心理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父母嚴苛的教育方式。在優越家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以父母為楷模,也同時被家長灌輸了事事要比別人更出色的思想。剛開始也許孩子并不喜歡考試,但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從小就被迫學習各種技能,參加各類考試拿獎杯拿證書。久而久之,自己也“上癮”了,只有通過考試才能證明自己,讓家長和老師認可滿意。
其次,與孩子本身的性格也有關系。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好強,喜歡在同學中拔尖,一旦考試就唯恐排名落后。所以,考試成癮的孩子大多從小就當班長、學習成績優秀,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學生。另外,他們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考試就是生活的唯一內容和目標,只有通過考試獲取安全感,一旦停止考試就心里發慌,且禁受不了任何挫折。
四種治療方法配合孩子
對于考試成癮、心理焦慮的孩子,醫生推薦了四種治療方法,家長可以學習并配合孩子。
第一,放松療法。當孩子出現考試成癮,伴隨著焦慮心慌等情緒時,可讓孩子舒服地坐或躺在椅子上,閉眼,然后把所有意念都集中在鼻子上,感覺有一種熱的氣體緩慢地吸進呼出,達到全身放松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于上課或考前,可以充分讓孩子放松神經。
第二,傾訴。每周父母至少拿出一個固定的半天,帶孩子去公園或逛商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聽孩子訴說煩惱,但注意不要評價,家長要盡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想法。
第三,發泄。考試成癮的孩子通常只把考試當作發泄的唯一途徑,要為其找到其他發泄的方法。比如,當心情煩躁時,可用一張報紙疊成任意形狀,然后撕掉或踩爛,把報紙當成煩惱,這樣就可以把煩惱拋掉了。
第四,轉移。一旦發現考試中有一門成績不滿意,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先考其他科目的考試,轉移其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