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所學校,芝罘區(qū)定點接收
煙臺究竟有多少外來務工人員,沒有任何一個部門能夠提供準確的數字。
幸福街道辦事處轄區(qū)是芝罘區(qū)外來務工人員最集中的地方,記者向幸福辦事處求證該區(qū)域外來務工人員的數量,工作人員面露難色:外來人員流動性大,加之許多人并未辦理《暫住證》,數字統(tǒng)計相當困難。
而據了解,2003年底,在幸福一帶登記的外來人口為1萬多人,但摸底調查的數字卻在3萬人左右。該辦事處呂永紅副主任告訴記者,根據該區(qū)計生工作的有關統(tǒng)計數字估算,現在外來人口已大大超出了這個數字。
如果按照3萬外來人員測算,假設一半為夫妻,每三個人構成一個家庭,那么,目前幸福一帶至少有5000名外來子弟。如果芝罘區(qū)其他區(qū)域外來子弟人數保守估計按2000人計算,這個數字便達到了7000人。
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7000名孩子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教育消費群體,給芝罘區(qū)義務教育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實,外來人口聚集的地方,與幸福區(qū)域面臨的問題是同樣的。
2004年4月,煙臺市政府轉發(fā)了煙臺市教育局等6部門聯(lián)合做出的《關于貫徹落實魯政辦發(fā)[2003]96號文件認真做好城市外來務工就業(yè)人員子女接受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從2004年秋季入學開始,凡符合入學范圍和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一律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借讀費。
為了幫助外來子弟入學,芝罘區(qū)教體局設定了8所小學、7所中學接收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根據規(guī)定,凡是入讀上述15所學校的打工子女免收借讀費,而其他學校則仍然要收取借讀費。
這邊,打工子弟渴望上學
那邊,部分學校生源不飽
15所學校接收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并未減輕外來子弟入學的難度。
據了解,外來打工家庭大多屬于中低收入家庭,為了節(jié)省用度,他們往往會選擇在平房較多、消費相對較低的區(qū)域租房居住,聚居現象比較明顯。由于這15所學校所處的區(qū)域不同,受到的壓力各不相同。
幸福小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楊日憲校長告訴記者,幸福小學目前有在校生1200人,其中590人是打工子女。每學期轉來的學生達70———80人,新學期招生達200多人。而且這個數字幾乎每年都有突破。用楊校長的話說,幸福小學已經達到學校容量的臨界點。在芝罘區(qū),與幸福區(qū)域同樣面臨壓力的還有只楚,這兩個區(qū)域,指定接收打工子女的學校壓力都相對比較大。
而那些處于中心區(qū)的學校卻是另一種狀況。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年輕人逐漸搬出了中心區(qū),部分學校本地生源都非常少,加上房租貴、消費高,打工家庭難以負擔,使得中心區(qū)指定接收學校明顯吃不飽。
中心區(qū)學校吃不飽,外圍學校撐得慌,由此帶來的最直接后果是,那些高密度接收打工子女的學校大都在超負荷運轉,校舍壓力、教學經費的壓力、師資的壓力都非常大。
目前,幸福小學有21個班,每個班都人滿為患,大部分班級的學生數都超出了教育部門設置的上限,如何解決經費的缺口成了校長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去年為了給學校配備電腦,“一窮二白”的楊校長無奈地在招標會上給投標單位提出了苛刻的條件:10余萬的費用需要在一年以后支付,而且要分三次。他搖著頭說:“沒辦法,正常的教學計劃要維持。”
另一件令楊校長大傷腦筋的就是師資,目前該校缺編教師13人。他透露,師資不足是芝罘教育的一個普遍問題,據他了解,每年芝罘區(qū)缺編教師400人左右,可每年新進教師只有100人左右。
公辦教育,人滿為患
民辦教育,艱難摸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幸福轄區(qū)內的7所小學都已經人滿為患,即使所有學校都取消借讀費、放開接收打工子女,能夠接收的學生數相對于每年不斷增長的外來打工子女也是極其有限的。如何應對這種狀況似乎成為了無法突破的瓶頸。
還是在幸福,穿過幸福蔬菜批發(fā)市場,在建筑工地、工廠和民居的包圍中,有一所煙臺市唯一的打工子女小學———煙臺崇文學校。
1995年9月,崇文學校在幸福十二村的幾間簡陋的平房里正式開課。談起幾年的艱辛,校長宋韶光毫不諱言,在接收外來打工子女就學方面,民辦學校絕對是公辦學校的有益補充。在收費方面,崇文學校執(zhí)行的是自己的標準,小學560元/學期、初中760元/學期(均包括語音費、微機上機費等),而物價部門核定的費用分別為每學期600元和800元。在接收條件上也較為寬松,只要外來打工子女愿意來,他們學校就接收,無須提供務工證明、暫住證明和房屋租賃協(xié)議,完全適宜打工家庭流動性大的特點。
校長坦言,打工子女學校有三缺:缺資金、缺師資、缺支持。
去年,學校為改善教學條件,投資220余萬元新建了教學樓,這是宋韶光在游說了十余家建筑商之后,才與一家關系密切的建筑公司達成了首付100萬、余款分6個學期付清的協(xié)議。在師資方面,該校60%的教師為民辦教師,其余則為師范院校畢業(yè)生,由于條件限制,很難招聘到優(yōu)秀的教師,加之待遇較低,流動也不可避免。宋韶光希望教育部門能對民辦和公辦學校一視同仁,使民辦學校的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參加教師培訓、公開課交流等活動,在此之前,他只能通過私人關系,與相熟的學校溝通、爭取機會。
打工子弟潮水般涌入
教育壓力難以回避
外來務工人員涌入,為煙臺城市發(fā)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也為當地的外來打工子弟的教育問題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如何應對成為許多城市政府面對的一道難題。
最大的壓力來自教育經費。從目前情況看,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教育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解決了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的經濟困難。政策的傾斜會導致進區(qū)就讀的務工人員子女日益增多,財政承擔的經費也會相應增加,給有關學校的教學投入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按理講,外來務工人員為當地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接收打工子女且免除借讀費等額外收費,可目前的教育投入又與此矛盾。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04年之前,學校收借讀費的時候,基本可以應付正常的教學活動,可是免除借讀費后,學校每年的經費缺口在10萬元左右。
為此,煙臺市教育局在給上級呈報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經費的籌措途徑要有統(tǒng)一的、明確的政策規(guī)定,以解決由于外來生源過大可能造成的教育經費緊缺問題,比如:接收一個經過主管部門批準的外來務工子女就學需按標準補給一定經費。
除此之外,就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頻繁給當地教學秩序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解決界定外來務工人員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楊日憲校長都深有體會。每個學期,幸福小學都會有學生在學期中轉入、轉出,這是外來務工人員務工就業(yè)不穩(wěn)定、住所不固定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同時,外地特別是外省小學多為6年制,教材和知識進度都無法與當地吻合,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老師們不得不拿出相當大的精力為其補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打工子女越來越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缺乏明確的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界定標準。
楊日憲校長介紹,目前的“三證”(務工證明、暫住證、房屋租賃協(xié)議)的限制已經形同虛設,只要租賃了房屋,房主可以包辦所有的證明,特別是務工證明,可以很隨便地在小商店、小飯店開具,換句話說,只要有公章就可以造出務工證明。市教育局對此也有隱憂,由于煙臺教育質量較高,吸引很多非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進入我市擇校就讀,除了占用我市的教育資源,更會助長以正常流動入學為名實際是變相擇校的風氣。出臺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既控制生源的無序流入,又能很好地解決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已經相當迫切。
結束語:
不久前,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其中的第二十一項專門就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給出了具體意見。手里拿著《意見》,宋韶光對打工子女學校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許多公辦學校的校長也將此看成千載難逢的轉機。各方都在期待,民工子女的課桌可以更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