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披上"時尚"、"現代"外衣在校園卷土重來
一個用線頭千纏百繞而成的小人偶,竟成了少年兒童詛咒他人的對象。最近,福建泉州市民林女士意外發現還在上初中的女兒竟通過"往線人心口扎針"來詛咒他人時,痛心地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呼吁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的迷信問題。據了解,擁有這種稱作"巫毒娃娃"小人偶的中小學生并不在少數,很多學生都借"巫毒娃娃"或發泄自己的仇恨、或表達對某人的愛意又或是祈求健康、快樂等等。令人寒心的是,正是一些商家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堂而皇之地公開出售"巫毒娃娃",助長了這一迷信玩具在學生中的流行。
網絡算命在青少年群體中也相當流行。北京某中專女生王某近日向記者透露了這么一樁煩心事:她前段時間認識了一名很優秀的男生張某,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都印象不錯,可就在王某認為兩人的關系會更進一步時,張某卻詢問起王某的生辰八字、血型和星座,說是要上網算算兩人是否般配,最后能不能走到一起。張某還告訴王某自己從初中開始就相信網絡占卜,網上算命很準,自己已經"靈驗"過很多次。最終,某占卜網站得出兩人不適合在一起的"定論",對此深信不疑的張某隨即開始疏遠王某……
相關調查報告頻頻證實中小學生中的"現代迷信"現象: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為對象的調查報告顯示,沉迷于網絡算命的學生占40%;來自重慶青少年教育辦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重慶中學生超過一半的人信"命運";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和中國無神論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點相信"、"很相信"網上算命的中學生,分別達41%和5%。此外,還有11%的中學生表示遇見某些難以決定的事,會以網上算命為決定依據。
而據另一項調查顯示,66.5%的中學生最初接觸網上算命都是"覺得好玩",然后逐漸上癮的。
誰該對青少年迷信盛行負責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沈湘平副教授認為,目前青少年迷信盛行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來自網絡等傳播媒介的不良影響;另一個因素則是多元文化帶來的評判標準的模糊。
沈副教授指出,荒誕的神話影視、網絡占卜、描寫神秘和超自然的報刊書籍……太多的易于滋長孩子迷信思想的東西充斥在青少年周圍,別說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就是部分成年人也被蒙騙其中。青少年處于人生發展的特殊階段,對很多事物充滿好奇,一些無法從父母、老師那里得到的答案,他們往往求助于網絡、電視、報刊書籍,而這些傳播媒介中不乏一些宣揚迷信和偽科學的糟粕,加之一些迷信是與小游戲等聯系在一起的,對青少年有較強的吸引力,青少年就更加難以辨別了。
"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科學與迷信、正確與錯誤標準產生了模糊。"沈湘平說,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隨著人與人交往空間的持續擴大,交往方式的增多,人們對彼此、對事物的寬容意識也開始增加,一些迷信活動被當作個人的興趣、信仰和隱私來加以看待,從而模糊了是非標準,也助長了迷信的盛行。
同時,沈湘平認為,有的青少年雖然表面上參與了一些迷信活動,但只是當作一種娛樂、游戲,不能稱作真正的迷信,所以也要注意區分真正的迷信與娛樂。
一些青少年教育學專家認為,迷信特別是網絡迷信容易在青少年中流行,與青少年自身的心理不成熟有一定關系。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渴求獲得知識和認識新鮮事物;同時,青少年時期也是他們辨識能力低,心理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心理的不成熟主要表現在盲目崇拜、模仿,易受多元價值取向影響、情緒化和經驗不足等方面。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面前,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的鑒別能力。
北京某中學團委書記李老師告訴記者,他在初二年級某班發現,班上很多學生脖子上都戴了玉佩之類的"護身符"。經詢問得知,這些學生很多都是在得知其他學生佩戴了以后,覺得很"酷",而且覺得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才跟風購買的,有的還買來作為禮物刻上名字送給其他同學。李老師說,這種盲目模仿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模仿明星祈禱、許愿、看手相等等。
如何讓青少年走出迷信誤區
如何讓現代迷信遠離青少年?沈湘平提出四點建議:
旗幟鮮明地崇尚科學、反對迷信。"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廣大干部群眾提出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重要一部分。由此也可見,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青少年提出了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殷切希望。因此,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股講科學、用科學,摒棄愚昧和無知,消除迷信的良好社會風氣,從而建立起一套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
網絡等傳播媒介要擔負起責任。應該切實加強對電視、網絡、書籍等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傳播媒介的管理,凈化熒屏和網絡,嚴厲打擊各類迷信經營活動者的違法行為,并通過建立健全的法規政策,創立行業道德規范等措施,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大氛圍,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做好青少年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對青少年的反迷信教育,不能僅僅單靠科普,而要同時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科普教育能解決青少年心中"世界是什么"的疑問,但卻觸及不了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等方面的教育,而這些人文科學方面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則是直接而深遠的。
青少年階段面臨的問題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在青少年階段,不僅僅是迷信,諸如信仰、心理健康、學習壓力等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更好地關注與研究,因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未來命運的大事,全社會都應該更多地來關心和幫助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