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28日 來源:新華網
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是社會的包袱還是責任?對于城市來說,這是個科學發展觀問題。
“是媽媽把首都的馬路越掃越寬/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樓大廈/讓我們仿佛感到這里就是我們的家”——在歌聲中,新一代農民工子女表達了對“新家”的期盼,他們向往公平的教育和生活環境。
哪些“借口”阻擋農民工子女上學?
記者調查發現,輸入地政府在落實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上,還有種種借口,其中突出的有三種:
其一,城市“免責”說。
這一看法在過去十分流行,現在仍大有市場。國務院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了“輸入地政府為主”的原則,但一些城市干部至今不愿接受。北京一個區的干部對記者說:“農民來京打工的目的是掙錢,子女教育就應放在老家!”
其二,民辦學校“誤人子弟說”。
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學校大多設施簡陋,師資力量弱。一些管理者認為,農民工子女學校安全隱患多,教育質量差,誤人子弟,應當取締。他們指責自辦學校越來越多,主要目的是賺錢,違背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
其三,“進城失控說”。
一些輸入地政府認為,如果城市解決好了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會引發新一輪大規模的“進城潮”,出現失控的城市化局面。
對上述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認為,一些城市管理者對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有意見、有擔心,不難理解。這反映了城鄉二元體制背后的深刻矛盾。但以統籌城鄉社會和諧進步的科學發展觀來看,是非就分明了。
為什么要把孩子帶到北京上學?在京務工的一位河南農民工說:“開始把孩子放在親戚家,春節回家發現孩子眼神都呆了,原來孩子寄住別人家里餓了不敢要吃的,桌上有肉不敢夾,每頓飯撥一點菜就蹲一邊去,很壓抑。返城時,孩子哭著要和爸媽一起走,感覺太虧欠孩子感情了。來京后孩子一直失學,最近才進了民辦的行知學校?!?
針對一些城市管理者的擔心,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紹清說,最近兩年我們對600多個農民工家庭的實證研究表明,所謂失控的“進城潮”不會出現。因為外出打工者多是低收入戶。城市的生存和教育等社會成本是個無形的門檻,能夠留下的農民工家庭只能是“有限增長”。
是“財政經費問題”還是“制度設計問題”?
國務院出臺的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輸入地政府要“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記者調查發現,現有的政府支持明顯帶有“修補”色彩,離政策目標還有相當距離。
河南信陽市委書記劉懷廉算了一筆賬:以全國城市義務教育流動學齡兒童800萬人、入學率90%、每人每年220元匡算,要解決流動兒童上學的“兩免一補”問題,全國每年需15.8億元,無論是中央政府和輸入地政府承擔,都只是小數目。問題是輸入地政府還沒有將觀念轉到“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科學發展觀上來。
北京行知實驗小學校長易本耀說,關于“兩免一補”的義務教育,中西部早落實了,明年將在全國普及,在自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怎么辦?至今無說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一語破的: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分明是制度安排問題,財政經費問題只是個借口。
談到如何落實國務院最新的政策意見,北京石景山黃莊學校校長陳恩顯坦言,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各級政府要把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當成一種責任。流動兒童的上學問題并不難解決,政府扶持一把就行?!氨热缥覀儗W校有2700多個孩子,占地20畝,比農村小學好多了,但是政府不給發辦學許可證,說是房子沒有房產證。其實給我們一個臨時建筑的手續,給我們一個合法辦學的環境,有什么不好呢?”
“不可諱言,不少農民工子女學校條件差、師資弱,還不是合格的義務教育資源,但當城市公辦中小學飽和的情況下,又能如何?”一些專家也表現出無奈。
中國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認為,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從長遠看有兩條途徑:一是多建公立學校,二是扶持足夠的自辦農民工子女學校發展成為規范化學校,進而按公立學校進行管理。從現實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應做的不是簡單地打壓和取締農民工子女學校,而是加大扶持和規范力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