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開始了,如何在考試中脫穎而出、一舉成名,再次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更有一些家長沉浸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幻想中,盼著能通過走后門、跑關系,讓不夠分數線的孩子進入大學,但這樣的想法往往使他們落入騙子的陷阱。昨天,記者從海淀檢察院獲悉,又一名虛構顯赫身世,謊稱能夠辦理藝術類學校的機動名額,騙取學生家長“贊助費”達25萬元的犯罪嫌疑人龔某,被北京海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
2002年末,吳媽媽正在為學習成績并不出色的兒子升學發愁,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電影學院表演系對高考分數要求很低,只要找一個中間人跑跑關系,就能輕松入學。吳媽媽立刻行動起來,尋找能幫忙的能人。這時,朋友給吳媽媽推薦了龔某。龔某號稱:岳父是海軍司令,姐姐身居少將高職,而他自己在北京的影視圈中可以呼風喚雨,送孩子上電影學院易如反掌,只要交十幾萬元的贊助費,高考達到200分以上就能入學。這番話使吳媽媽深信不疑,當龔某以交贊助費等為由索要25萬元時,吳媽媽將錢如數打入了龔某的賬戶。然而后來,孩子的高考成績遠遠超出了200分,學院方面卻沒有任何錄取的跡象。吳媽媽如夢方醒,向警方報了案。通過警方調查,龔某只是一名僅具初中文化的無業游民,他利用吳媽媽為孩子上學可以不計代價的心理,炮制了這場騙局。
海淀檢察院的檢察官向記者披露了高考騙局中常見的4大陷阱:
1、“統招”變“自考”型。
騙子通常許諾可以辦理統招生。但在接受家長的所謂“關系費”、“贊助費”后,卻將學生安排到僅能夠提供自學考試有關科目培訓的學校學習。其實,這類學校學生畢業時需通過國家自學考試來取得自考文憑,招生時一般條件比較寬松,通常只要填表報名交納一定學費即可入學,根本不需要所謂中間人的“幫助”。
2、“軍校特招型”。
一些騙子以部隊首長親屬、朋友的身份自居,或者干脆自稱高級軍官,謊稱手中握有某某軍校、警校特長生、特招生的名額,并極力保證不論學生高考成績高低均可辦理入學手續。在收受考生錢財后或借故避而不見,或溜之大吉。
3、“機動名額”型。
騙子利用考生和家長對國家關于試點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中有關“機動名額”、“彈性名額”以及部分高校由于首次招生生源不足而進行“二次錄取”等有關政策的不了解,極力渲染其間的“漏洞”、“黑幕”,以能夠幫助考生取得學校機動名額為名,實施詐騙。
4、“藝術學校”型。
騙子以上舞蹈、電影等藝術類院校錄取分數低、面試彈性大為由,吹噓通過找關系人可以幫助考生輕松考入藝術院校,騙取高額的“好處費”和學費,而學生最終接受的不過是一些私人開辦的藝術類專業輔導班、短期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