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中國1.2億農村“打工族”留下的2000萬不超過十四周歲的農村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造成了這些孩子的“情感缺失”、“情感饑餓”;由于監護人的素質參差不齊,不少留守兒童的性格產生了偏差。(2006-5-3《新京報》)
時下,龐大數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和后輩命運,背井離鄉進城務工或經商,使得許多鄉村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的貧弱社區,留下了大量寄托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遠親近鄰家、甚至獨守門戶的未成年人。這些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一個新的特殊群體,如何關愛他們、讓他們象其他正常兒童一樣健康成長,是我們整個社會不能不認真考慮和面對的現實問題。
大自然賦予每個人質量大體相似的腦細胞,能不能發揮聰明才智,關鍵在于后天的塑造。父母對孩子關愛和照顧尤其重要,這本來也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享受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已經變成一件奢侈的事,于是這些留守兒童就常常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專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生活上對父母有依賴,在心理發育、性格培養等方面,也離不開父母的引導。那些由爺爺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代溝原因,爺爺奶奶的能力、觀念等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總是欠缺著什么,這些孩子不但生活沒有規律,有的還內心空虛,思維走向極端化。
人們一定對4月29日一條來自《中國經濟時報》的消息記憶猶新。一個7歲的小孩看著不慎失足跌進河里的妹妹掙扎呼救,既不施以援手,又不及時呼喊大人來救援,任由親妹妹被河水吞噬。當人們問他為什么時,這個孩子鎮靜地說:“活那么苦,拉她干什么?”這樣的話讓人心驚,更讓人心酸!這是一對父母離異后跟著年邁祖父母相依為命的苦命孩子。艱難的處境讓年幼的孩子過早地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
常言道,兒童的心靈是一塊可以隨意耕作的沃土。種下跳蚤,決不可收獲龍種;種下冷漠,決不可收獲美好;種下失望,決不可收獲希望。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馬克思也曾經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培養和教育子女。為人父母者生兒育女不僅是傳宗接代的需要,更是為社會、國家和民族培養優秀接班人的需要。做父母的不能因為自己的失誤或失職,給孩子的未來留下禍患和隱憂。加強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愛,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之舉。如果我們的家長和社會漠視留守兒童,我們必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