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li 于 2010-1-11 17:31 編輯 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Overseas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的前身為中國教育救援基金會 (SOS China Education Fund) ,于 1992 年 10 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正式注冊為非盈利組織。2001 年 4 月在德克薩斯州重新注冊,并更名為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 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以援助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為使命,在廣大會員和捐款人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十余年來,基金會先后在中國農村地區資助逾萬人次的貧困兒童上學讀書,幫助 90 余所學校建立了圖書室,并開展了修建校舍等其它特別項目,受益學生和學校遍及中國19 個省和自治區。 2003年江蘇張老師研究和宣傳新型半工半讀教育,力求救助失學青少年普及職業技術教育,得到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梁會長支持,并邀請張老師在虹橋論壇發起討論和探討教改可行性,歷時一年之久普遍得到海內外朋友積極參與,建議中肯討論深入影響廣泛引起各地志愿者行動。是時廣西支教的周先生和廣東小韋與山東小鞏,先后與張老師聯系前往河北定縣晏陽初學院和陜西安康涉外旅游專業學校,積極努力爭取合作試辦半工半讀試點班,探索半工半讀自力求學的可行途徑,均因缺乏共識和公益辦學經濟竭蹶合作無果。 同時與西安植物園秦官屬教授合作,商討聯絡朋友爭取各界支援,2004年商定張老師與周先生親赴西安,與秦教授前往陜西華陰縣利用國家倉庫區,籌建陜西華山職業技術學院。同時期瑞典李博士回國,也希望與秦教授面上相關事宜。不料周先生廣西北上之際秦教授查出罹患白血病住院治療,所有辦學和面商教育事宜完全中止。2004年初張老師前往漢中聯系試點學校,論文送給農校衛生職業學校、012職工學校、漢中市農干校,希望率先開展半工半讀試點。繼攜孩子前往西安外語大學看望秦教授,秦教授臥床找來小弟囑咐他邀其同學,利用鐵路中學校舍籌辦半工半讀學校,張老師遂與秦教授之弟與其同學面商,他們對此辦學方案表示十分贊成,提出鐵路中學和團中央在長安縣試點兩個方案而未實施。 此后天津小高2004年10月與張老師相約西安見面,然后乘車到漢中向漢中市教育局提出辦學申請,與南鄭縣職教中心商洽試點辦學。小高和張老師住在協稅鎮生活很不方便,歷時月余主管當局表示歡迎自行籌備等候審查而終止。直到2005年春張老師退休返鄉,赴新疆與學生聚會考察回到南鄭,又轉送論文縣主管領導希望得到支持,邀親朋好友向教育部門申請批準辦學,終因公益辦學既無雄厚資金又無利益可圖孤掌難鳴。 面對家鄉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落后,麻將攤熙熙攘攘城鄉隨處可見,農村貧富懸殊很有發展潛能的青少年處在失學困境。2005年冬張老師向上海、北京、天津朋友發出呼吁,制定科教扶貧服務社實施辦法,首先得到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上海圖書小組孫老師支持,周老師在北京也對張老師建議表示贊成,所以上海圖書組與天津李遠洲先生首先為漢中科教扶貧服務社捐贈圖書,2006年春在協稅鎮張坪村辦起了漢中第一個科教扶貧閱覽室。 此后,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繼續支援漢中科教扶貧活動,2007年最早為協稅鎮連山小學圖書室捐贈圖書1次。2008年以來派遣北京監察員馬南來協稅鎮考察,陸續又為王莊小學捐贈圖書2次,為大營小學捐書1次。與此同時,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在北京《鄉村少兒》雜志編輯部,2006年以來多次郵寄雜志請張老師轉發各偏遠學校。2007年與漢中市團委達成合作協議,《鄉村少兒》雜志已通過各縣團委轉發各地偏遠農村山區學校,附加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4項支教助學工作介紹,希望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在漢中設點長期有效開展秦巴山區支教助學活動。 總之,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是張老師的老朋友,也是漢中科教扶貧服務社的老朋友,沒有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和關心,就沒有可能籌建起漢中第一個村科教扶貧閱覽室,那么秦巴山區科教扶貧活動的蓬勃開展也許就遙遙無期了。2010新年伊始,收到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鄉村少兒》雜志40冊,準備部分存各閱覽室陳列閱讀,大部分會隨機送偏遠農村山區學校,廣泛宣傳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工作項目和理念。 在感謝北京和上海圖書組,感謝《鄉村少兒》雜志編輯部的同時,為了向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在國內外朋友們拜年,所以記述這幾年的活動,以彰顯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的輝煌業績! 原載 http://www.kjfpw.cn |
新年快樂.gif (78.82 KB)
DSCF0009.JPG (128.21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