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正泰利信(安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
不久前,筆者在黃山市獲悉,一家公司向徽州區潛口中學提供“捐智助學”,開展“新健康教育”,深受該校師生和當地政府的歡迎,被稱為公益助學的創新模式。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民生大事,社會公益助學的創新無疑有著現實意義,于是筆者就此進行了初步調查。
事情要追溯到2007年,當年國家啟動新農村建設,同時醫改方案開始醞釀,由此引起了京皖一批中青年投資業界人士的關注。他們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考查關系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醫療衛生的產業商機,也多次赴中西部地區的四川、安徽農村進行市場調查,試圖尋找投資機會。然而在實地調查中,他們深切感到,一方面,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身心健康、有一定知識技能的青年人為主體;另一方面,中西部農村中學普遍有相當數量的“留守學生”,這些“留守學生”的父母長年在沿海地區打工,“留守學生”或是跟隨祖父母輩生活,或是寄宿學校。這些“留守學生”的青春期生理健康、心理問題以及家庭道德等一系列方面,缺乏家庭適時而必要的指導,而學校又因為缺乏這方面的專業師資和設施難以開展相應教育。尤其是那些偏遠山區的農村中學,問題更為嚴重。這使他們受到極大震動,認識到培養良好素質的青年建設者是新農村建設包括農村市場發展和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的第一要素,由此他們去農村的動機從尋找投資商機,轉變為尋找如何有效幫助農村中學完善素質教育的路徑。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捐資助學”,即捐資幫助幾所學校建設國旗臺、運動場、圖書室以及公共廁所等硬件設施。但師生們反映,學校最需要的首先是針對學生特別是“留守學生”群體的青春期生理、心理、道德健康教育的資源,硬件設施和文理科課程教學的完善倒在其次。在深入了解農村中學的迫切需要后,他們公益助學的方式又從一次性捐款建設硬件設施,轉變為探索為農村中學提供健康教育的“捐智助學”。為此,他們成立了正泰利信(安徽)科技有限公司,近兩年先后向四川省閬中市金子鄉中學和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中學提供“捐智助學”,為學生開展“新健康教育”。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新健康教育”有如下兩個突出特征:第一,以公司化模式對“新健康教育”進行具體操作,開辟了國內首創的公司化公益助學形式。第二,以“捐智助學”為主的模式支持中西部地區農村中學素質教育,拓展了社會公益助學的內容。具體說來,首先在物質層面,針對“新健康教育”需要的物質條件,公司為學校無償捐建了如健康室、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學生活動中心、留守學生之家、親情聊天室、理發室、洗衣房等主要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各種功能室,同時新建了升旗臺、車棚等應有設施,翻新了學校廁所、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在一定意義上,這是以傳統公益的捐資方式改善農村素質教育設施。其次在行為層面,公司以派遣專業小組在兩所學校長期堅守教學的形式,對農村中學素質教育的軟件進行充實和提升。這支由專業的教育人員、心理咨詢師、醫護人員和法律教員組成的隊伍以學期為周期在試點學校進行長期的駐地支教,分別從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性等四個方面對學生開展多種形式和載體的素質教育,真正做到“捐智助學”。最后,在制度層面,“新健康教育”以公司化模式進行操作,提高了公益助學的組織化、專業化程度;校企合作形成了長期契約關系,實際運作建立了良好制度安排,從而更加規范化;以公司為主體招募專業人員形成支教隊伍,使公益助學隊伍更加標準化、職業化。
調查引發了如下思考。其一,圍繞素質教育,針對中西部農村中學,補充教育資源。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要求,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方式。社會公益助學應牢牢把握這一基本點,助學目標和助學方法都應圍繞這一基本點來加以設計和操作。基于我國教育資源分布非均衡的現實,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中相關資源短缺矛盾突出,社會公益助學應更多地把著力點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新健康教育”就是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針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義務教育中的短板,同時又是政府希望解決而在現階段無法全面解決的突出問題,將社會助學資源與農村學校及學生的迫切需求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探索出的更具有針對性的公益性健康教育模式。其二,超越傳統的“捐資助學”形式,開創嵌入式“捐智助學”新模式。 “捐資助學”形式在動員社會資源支持國家義務教育方面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今后仍然需要更多地運用。但是,僅有“捐資助學”形式還不足以適應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的現實需要,僅有物質上的支持幫助還不足以彌補欠發達地區農村學校素質教育中部分智力要素的短缺。 “新健康教育”采取的“捐智助學”模式,則超越了傳統的“捐資助學”形式,通過公司組織社會資源,直接派出專業人員對農村學校素質教育進行嵌入式的長期持續教學,一改傳統助學的候鳥式短期化行為,有效地彌補了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資源,并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教學秩序,形成有機統一整體,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農村學校提升素質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其三,公司化組織,規范化運作。與通常的公益基金會形式不同,“新健康教育”以公司為組織主體,以公司投入“捐智助學”為主要形式,對公司招募和派出員工實行公司化管理,員工實行薪酬制。通常的公益基金會大都依靠社會捐款來進行捐資助學,參與人員基本以義務性志愿者為主,一般注重的是支持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而且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新健康教育”則是以公司為組織形式,按照公司“捐智助學”的目標和要求,以嚴格標準對志愿者進行統一招募而成為公司員工,受聘志愿者從事公益活動同時獲得薪酬,也可保障職業生涯發展,由此成為“職業公益人”;公司以契約方式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明確合作雙方的責任,明確合作的目標,保證了“新健康教育”能夠有機嵌入學校的素質教育系統;公司對員工進行一定的培訓,規定派出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標準和工作評價,保證了助學活動具有較高程度的組織化、系統化和規范化,從而也就保證了“新健康教育”的科學性、持續性和穩定性。正是在此意義上,以公司為組織形式、以“新健康教育”為內容、以“捐智助學”為特征的這一模式具有創新價值與推廣價值,是創新社會公益助學模式的有益探索。(宋宏)
http://www.ahztl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