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配不上北京,它有筆直的中軸線(笑)。可是我覺得正是這樣,我也遲早會“正直”起來
●無論在這個城市中經歷的是希望還是失望,我都會永遠地祝福北京
●這個城市里有很多人都是我的“債主”,就為了回報他們,我永遠都不會放棄哪怕一點希望
■本周客座
謝穎
女,上世紀80年代生于內蒙古烏蘭浩特。9歲時患脊柱側彎,1992年10月4日來北京求醫,首次手術失敗,之后一家三口一直滯留北京,先后在海淀、朝陽、豐臺、宣武區居住。在進行手術和等待手術期間,謝穎在2000年開始接觸當代詩歌,2003年開始詩歌寫作,現活躍于網絡詩壇,2006年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在SOHO現代城三號樓0108愛心靈糧書房上架出售。由于無力支付校正手術費用,謝穎的手術日期已一拖再拖。
北京帶給謝穎希望,同時也讓她經歷了很多其他“北京客”不曾有過的痛苦,但她仍然會在這里堅守著自己的希望,“我會永遠地祝福北京。”

玻璃瓶中是從謝穎體內取出的鋼絲。但謝穎說:拿這個不好吧,好像在“顯擺”痛苦。
謝穎和父母現在租住在角門東里的一棟塔樓里,房間只有10平方米,原來是個儲物間。墻皮經常脫落,謝母就用報紙糊了墻。這位已經頭發花白的母親說自己的女兒喜歡寫作,所以多糊了文化的東西;又說女兒活動不便,就沒把體育版貼得滿墻都是。
此前他們住在宣武區的一處平房里,因為要拆遷他們只好搬了出來。現在的住處離醫院比較近,如果住在郊區一是往返路費太貴,二是謝穎實在是行動不便。
為了看病在京滯留14年
謝穎:我以后要是賺到了錢,就把所有殘疾的小孩和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領回來,媽你不用干別的,幫我看著這些老人、孩子,行嗎?
謝母:有啥不行。
謝穎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河北人,雙職工家庭本來平靜幸福的生活突然發生變故。謝穎九歲那年(1992年),母親發現她的肩膀一高一低,就接受了醫院的建議來京就醫———14年的求醫就此開始。來京前雙方的單位以及小謝穎的學校都通過募捐為她籌集了一部分醫療費,來京后知道預備的錢款遠遠不夠,父母又從親戚朋友處借了一部分,終于湊夠了35000元錢。
手術在一家大醫院進行,醫生用鋼絲將鋼棍捆在脊柱上以期校正。又取了謝穎三根肋骨,填補在強行扳直的脊柱空隙處。之后謝穎套著石膏背心,靜躺了八個月。破“殼”而出之后,院方宣布手術失敗,但不承認是醫療事故。三年后,側彎加劇,鋼棍幾乎要戳出體外,謝穎的父母又舉債將鋼棍取出。
母親由于長期陪護謝穎而失去了工作,謝父由于急性耳聾也早早退休,現在每月從原工作單位領取400元生活費。全家人不愿放棄治療,一直在北京尋找各種機會就醫。謝穎大多數時間都在床上度過,“不哭不鬧,聽話著呢。”母親靠打短工來維持日常開銷,醫療費多是來自北京很多熱心人的捐助。
謝母歷數了那些雪中送炭的北京人,謝穎不時添加一些細節。她有一個本子,專門記錄所有資助過她的人,25000元的捐助者名列其中,連捐助十塊錢的人也都一一記錄。她說等有一天身體恢復了,要把錢還給人家,也會對所有遭難的人好。
“我想寫出好作品,自救”
謝母:我老尋思她怎么能會寫詩呢,才上到小學三年級!
謝穎:錯!人家是四年級。
謝穎說自己還算幸運,上完了三年級,該認識的字都認識了。手術失敗后,她經常從鄰居家里借來小說,也有病友將藏書借給她。她從來不曾間斷過閱讀。
1995年的手術只取出了鋼棍,到2000年,體內的鋼絲引發炎癥,謝穎發燒不斷。謝穎笑稱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可以用鋼棍、鋼絲來紀年。2000年年底,鋼絲取出,自身病變之外的痛苦終于解除。一位來看望她的朋友送給她幾本詩集,從此謝穎開始了詩歌寫作。因為詩歌,謝穎結交了很多朋友,更有幾位大哥哥幫她開了一場義演,又有人幫她出了個人詩集。說到這里,謝穎說自己的朋友也大都是窮人,唯其窮,才對自己的痛苦深有感觸,她說到了蔣爺爺、牛阿姨,他們的經濟收入很一般……
———我不會每天盼望奇跡,我想寫出好作品,我想自救。這個城市里有很多人是我的“債主”,所以這個城市不會看著我沉淪吧,為了回報他們,我永遠都不會放棄哪怕一點希望。
■客語北京
希望今年有新的起點
希望今年能夠做上手術,并且身體迅速恢復,開始新的生活,新的起點。
爭取奧運會的時候帶上爸爸媽媽去現場看比賽,那時候的北京應該天空更加蔚藍,晚上也能看到如鉆石一樣的星星。
希望四年后能在世界杯的賽場上為中國隊加油!希望找一匹“白馬”和我去任何地方,看草原,看大海,每天快快樂樂地生活。
希望不久后能給父母棲身之所,讓他們也能享受到與他們同齡的人的快樂。
□謝穎
■北京客訪談
對北京有不可割舍的情結
記者:最初抵達北京那一刻的感覺還記得嗎?
謝穎:記得那是十月,北京有些涼了,地鐵和高樓讓我感覺新鮮,同時我也細數著回家的日子。
記者:手術失敗后至今,你怎么看當年給你主刀的醫生?這座城市讓你希望、失望、希望,你有怎樣的感覺?
謝穎:想著自己的經歷,想起醫生的辛苦和擔當的風險,有時覺得曾經給我做手術的那個醫生很可憐。我現在反而要謝謝他,給我這樣的經歷,因為有這個經歷才能讓我更加了解“生命”和更加能領悟人生。北京這個城市是我一直所熱愛的,無論在這個城市中經歷的是希望還是失望,我都會永遠地祝福北京。
記者:14年,你活動不便,你怎么了解這座城市和它的變化?
謝穎:“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哈哈。
記者:除了醫療條件之外,你是否也會對這座城市產生依賴呢?
謝穎:依賴還沒太注意,但是有不可割舍的情結。我喜歡這里的文化氛圍,喜歡這么多年來在這里的痕跡。
康復后要跑著看看北京
記者:請說出北京最讓你喜歡的三種事物(食物、景色,什么都算)
謝穎:天安門,北京烤鴨,還有北京的雷陣雨。
記者:你的詩歌中很少有城市生活的印記在內,是有意回避嗎?
謝穎:也說不清楚,寫詩歌是一種狀態,不是拿捏和回避就可以左右的,當時感覺來了,文字就出來了!沒有什么理由和借口。
記者:覺得出現一個人捐助或者借給你這筆手術費的可能性大嗎?
謝穎:希望大吧。如果有人這么做了,我覺得那就是最會“投資”的人!呵呵。
記者:康復后你首先會做什么事,你會怎么回報那些資助你的人?
謝穎:先好好看看北京,我要跑著看、跳著看。多學習,好好寫東西,好好孝敬父母。努力讓大家不失望!
記者:對家鄉還有什么樣的記憶?
謝穎:美麗、溫馨、天空總是很藍,云朵透明如蟬翼。星星像鉆石一樣。
記者:康復后會回故鄉還是留在北京發展?
謝穎:先回故鄉看鄉親,然后留在北京發展。那時候可真是太美了。
■記者手記
她有不尋常的豁達
謝穎每天要用五個小時在一臺健身器上鍛煉下肢。一家醫療器械商店的老板半賣半送地將健身器運到了她的住處,她的輪椅也是一個社會團體送的。她沒有電腦,鄰居讓她到自己的屋里上網。這位熱心人不久后要出國,謝穎說到時候就去網吧,但估計不會這么頻繁了。
謝穎有著和病體不符的豁達以及和年齡不符的智慧———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配不上北京,它有筆直的中軸線(笑)。可是我覺得正是這樣,我也遲早會“正直”起來,到時候我就沿著中軸路走它幾個來回!對于病情我當然無怨無悔,我感恩,這座城市到底待我不薄。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郭佳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秦斌
附 謝穎(迷)聯系方式:
電話:18915949057(其母)
手機 13371719278(請用短信聯系)
謝穎郵件:mi7799@sina.com
援助方式(201年5月19日更新):
用戶名:謝穎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江蘇分行
賬號:62220243010209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