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誤闖了一個博客,國學觀浮世,看著國學觀浮世博客里的那些短小而寓意深刻的文章,讓我感慨良多。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每一天每一日我都在埋頭苦學,就像過去八股時代的那句名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一般,但即使這般苦讀,我仍不知道什么是國學,搜索了一番后不禁覺得有些愧對祖先,國學就是在說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精品文化遺產,而我自記事以來二十載,聽到最多的是芙蓉姐姐周星星,文章看最多的是可愛淘郭敬明,如果不是課本上有,我連李白陶淵明都不知道,即使現在,也記不得多少古文課文。
問遍周圍人發現,像我這般對國學沒有概念不曾關注的人不在少數,何故?
原因一,古文與現代文差異很大
自從白話文出現后,文言文便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即便偶爾我們開口說些諺語調侃些歇后語,但駢文律詩卻少之又少。事故當高考有人用古文寫作文時我們才會覺得那人是如此驚采絕艷,厲害非常。
原因二,國學太古,現在人追求新
無論是古文還是戲曲、刺繡,都是有少則數百年多則上千年歷史的,如今的人總喜歡向前看,看新潮有趣的東西,而國學都是經過多年沉淀不可能擁有新的感覺,事故即使有些中國人再崇外,也對國外的歌劇之類有歷史的東西敬謝不敏。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中國自進入改革開放后竟然與古代的事物相隔有了如此之大的差異,起了如此之大的變化。
然,歷史是根本,國學是根基,是我們不該丟也不能丟的,四書五經、曲藝、書畫、禮樂射御術數……這些都是國人的驕傲,是外國人也為之贊嘆的經典。即使我們不曾去專心研究學習,也應該知道并銘記。
社會在前進,歷史永留存,浮世變遷,國學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