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康復呼喚社會理解
2010年05月16日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6時48分報道,今天(16日)是第二十個“全國助殘日”,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特殊的群體:智障人士。他們最好康復是盡量和普通人在一起生活,在社區中實現康復。但是在一些城市,居民拒絕殘疾人康復機構入駐小區屢屢發生,表明我國助殘理念的進步還需更大努力。
王春紅老師是“天賦園智障人士藝術調理康復中心”的創辦者,去年這家康復中心曾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個普通居民區租下一個獨立的小院,可是就在準備入住的時候,遭到社區居民的阻攔:“小區這么多老人和孩子勢必受到影響,走道都有不安全感。”
其實智障并不是精神疾病,他們對世界也有自己的感知。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曲學利說:“他的一些行為如果說健全人看起來控制不當的話,實際上是因為他的智力影響到他不能很好的表達一些行為,并沒有攻擊性。”
這樣的一幕不僅只發生在“天賦園”,北京市崇文區殘聯曾花巨資購買了某小區閑置的售樓處,雖然殘聯一再表示康復中心有自己獨立的大門,但是仍然沒有得到小區業主的認同。在杭州等地同樣的事件也屢屢發生。為什么人們會對智障康復中心表現出這么強烈的排斥?中殘聯副主席馬廷慧的一席話令人深思:“應該說不是大家不人道,而是大家不知道。”
只要方法得當,智障人士很多人都可以恢復得很好。據統計,我國現有1200萬智障人士,加上與他們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屬,估計共有將近一億人的生活與智障問題息息相關。對智障者個性和尊嚴的尊重,是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給這些折翼的天使、無助的家庭一個接納的微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記者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