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山東民辦智障服務機構
2010-07-22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在基愛,一個學員已經 41歲,患唐氏綜合癥,頭發稀疏,臉龐紅白,記者好象以前見過他。工作人員笑著說:“凡是患這個病的人,都是這個特征,你可能見過這樣的患者。” □本報記者 薛廣乾
7月12日上午,記者采訪戰玉志的時候,耳邊不斷傳來嘈雜的聲音。
她領導的濟南基愛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緊鄰濟南經六路延長線與營市街的十字路口,位于一個普通居民樓的2 樓,建筑面積120平方米,記者采訪時見到5個智障學員正在客廳里接受訓練。戰玉志介紹,這個民辦非盈利社工機構,成立3 年多來,一直靠招生收費、社會募捐“虧損運轉”,虧損部分由香港出資人黃智雄彌補。黃是香港著名社會工作教育家,在香港籌集資金之后再“輸血”給濟南的他們。
會說“阿姨”已是不小的進步
在基愛,一個學員已經 41歲,患唐氏綜合癥,頭發稀疏,臉龐紅白,記者好象以前見過他。工作人員笑著說:“凡是患這個病的人,都是這個特征,你可能見過這樣的患者。”
智障學員小王,光吃米飯不吃菜。午飯的時候,老師張志海用勺子把菜和米飯一起喂給他。他不僅智障,還患有自閉癥。不過,經過專業的社工訓練,他已經不那么排斥與人交往了。而且已經會說“阿姨”了,他說的時候“阿”“姨”兩字是分開說的,腦袋也隨之一上一下,有些吃力的樣子。不過,這已經是不小的進步了。
很多智障人士有偏執行為,家里根本“管不了”,可是到了這里就“變乖”。戰玉志告訴記者,有些人脾氣暴躁,甚至有攻擊傾向,他們就被帶著去打球、跑步、跳繩,釋放出來這種能量。他們還會去參觀大學、圖書館,制作手工制品,然后一起到街頭義賣賑災。他們也會去看海,到了海邊的時候,他們也會高興得又蹦又跳。
智障人士不是廢人
戰玉志有一對雙胞胎兒子,都是智障。大兒子程度較輕,在濟南濼源培智學校讀了9年,目前生活自理,對人友善,喜歡勞動。見到記者,他3次笑著伸出右手來握手。小兒子嚴重一些,除了智障還有自閉癥,小時候經常自殘自傷,現在好多了,雖然不怎么言語,但是穿著干干凈凈,不再自我傷害。他們都在濟南基愛,都跟媽媽在一起。
由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基愛需要借助社區資源,對智障人士進行教育和訓練。 他們協調了周邊的籃球場、圖書館,還和山東大學、濟南大學、公交公司建立聯系,同時也需要志愿者。記者采訪的時候,遇到了濟南大學的學生小李,她堅持做志愿者已近兩年,此次暑假將在這里服務3周。她不停地對一個女學員小聲說話,雖然得不到對方回應,卻堅持不停。
在協調圖書館的時候,基愛中心曾遇到小小波折。其實,智障人士難以讀懂書籍,進去之后一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圖書館擔心過于喧嘩,影響其他讀者。基愛中心就一部分一部分地把人送進去,讓他們分批感受讀書氛圍。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這些智障人士如今大都能遵守“不得喧嘩”的告誡。
不厭其煩、日復一日地付出,換來的是智障學員的點滴進步。戰玉志說,智障人士小劉曾在這里接受訓練,后來“成功畢業”,還找到了一份工作,就職于一家殘聯食堂。她告訴記者:“智障人士不是廢人,他們也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可以打掃衛生,照看老人,也可以到超市工作。”
除了社區資源,他們還得到了愛心人士幫助。在廚房門口的桌子下面,堆積著五六袋米面,還有三四個大西瓜,都是他們的捐贈。愛心簿上密密麻麻,從捐款到捐物,明細非常清楚,甚至“10個法式小面包”也被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