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在行動參加了在新聞大廈舉行的首屆招商局扶貧創新獎扶貧創新研討會暨頒獎儀式。
整個研討會分為四個論壇和最后的頒獎儀式,四個論壇主題以及主題發言人分別是:
一、農村合作經濟如何兼顧社區發展、經濟發展和農民社會保障;(楊團)
二、農村金融如何服務合作經濟;(杜曉山)
三、新市民與城市扶貧發展;(汪三貴、李人慶)
四、公益如何更有效率。(吳伯凡)
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然而與在行動息息相關的是第三個論壇——新市民與城市扶貧發展。什么是新市民,北京在行動國際文化中心關注的對象——外來務工人員就是新市民的典型代表。新市民的特點是:年輕化、低齡化、單身、暫居、建筑和服務業為主,居住城郊地區。大家所關注的城市貧困問題在外來務工人員身上展露無遺,在行動志愿者袁曉婷在現場互動提問交流環節陳述了隨便哪次類似這樣的會議所在建筑樓的廁所衛生都比很多農民工朋友的飯桌要干凈,不是農民工朋友不想干凈,誰會喜歡被人指指點點,誰會喜歡坐公交車時所有人都捂住鼻子遠離自己,顯出嫌惡的表情,誰會喜歡走在大街上被家長當做教導孩子的反面教材。可是這些都是農民工朋友的現狀,農民工朋友沒能真正的融入城市,他們是邊緣化的群體。可是假想一下,要是沒有這些農民工朋友,那整個城市誰來服務、誰來保持城市的干凈、誰來修建高樓大廈,難道各個行政、企事業單位的在職人員來從事這些勞動,今天國務院來賣白菜,明天招商局去掃大街?能這樣嗎?假使能這樣,這些領導們又愿意嗎?假使愿意又能堅持幾天呢?所以,現狀就是城市是不能沒有農民工朋友的,不能把他們剔除,首要的是如何很好得將他們融入。
農民工朋友為城市的發展奉獻了力量,創造了大量財富卻得不到一丁點該有的尊重,他們的權利受到嚴重的侵犯。而這些權利中,最根本的就是就業權,勞務所得的權利,可是這些他們很多都沒有,這點正如會上大多數嘉賓所陳述的那樣,絕大部分的農民工朋友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是貧困的原因,并且農民工朋友不懂也不會用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權益,即使他們想這么做卻找不到門路,得不到支持。公益事業很有必要,在行動就是為農民工朋友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給農民工朋友免費發送相關的勞動法律資料、進行不定期的法律知識培訓。在行動一直都在努力,雖然做得還不夠好,但是在行動會不斷努力為更多的農民工服務,并且通過培訓等形式,使農民工們能夠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后頒獎儀式上頒發了視覺獎、入圍獎、設計獎、以及行動獎,總共31支團隊分別獲獎,在此次活動中,很多優秀團隊都無緣獎項,但是招商局提供這樣的一個平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創新扶貧的隊伍,前者帶動后者,相互分享、交流;讓已經在這條公益路的行動者們更加堅定自己的前進之路,更加明確自己的行動的方向。 (在行動實習生 袁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