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終結“向善無門”的尷尬
2011-01-06

終結“向善無門”的尷尬

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利在全民公益(廣州)論壇發言

圖為全民公益系列活動中,公益歌曲《還有我呢》詞曲作者著名音樂人小柯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利熱情擁抱,全場觀眾為之動容。

    慈善機構人士感嘆,全國公益事業干不過一個效益好的企業,甚至干不過一個寵物市場,也干不過垃圾回收行業……全國全年慈善捐贈不到GDP的0.1%,阻礙全民慈善的癥結在哪里?

    “我國平均每年社會捐贈額只有200億元,不到當年GDP的0.1%.全國公益事業干不過一個效益好的企業,甚至干不過一個寵物市場,也干不過垃圾回收行業……”在11月17日作客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聯合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舉辦的“企業公民系列訪談”時,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利說起目前我國公益事業的現狀,顯得有些激動。

    有專家驚呼,在經歷2008年的慈善捐贈井噴之后,我國慈善事業遭遇“寒冬”。一項統計顯示,2009年上半年,全國接收各類社會捐贈款物131.3億元,其中有23.01億元尚屬于承諾捐贈。李利推測,到今年年底,捐贈額有望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而2007年,國內公眾與企業的捐贈額為223.16億元,只占當年我國GDP的0.09%.

    據了解,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每年有近6000萬以上災民需要救濟,有3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救助,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關懷。專家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大家一起做慈善。

    于是,如何倡導全民公益,成為擺在我國慈善事業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許多專家認為,國人并不缺乏愛心,而是缺少一道通向公益的“向善之門”。

全民慈善是“愛心富礦”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捐資40億元成立慈善基金,隨后,其同鄉陳發樹又宣布捐資80億元成立慈善基金……兩位閩商不約而同的慈善行為,讓人們感到,一部分中國企業家正剝離單純追求財富積累的生活,開始投身慈善事業,表明其對財富的觀念正在日趨成熟。

    有專家分析,目前我國企業熱衷于慈善事業大致分為四類:國有企業,主要受政策導向影響;外資企業,做慈善符合其價值準則,且承襲海外總部的統一公益規劃;民營企業受最高領導者意志影響,慈善行為中個人感情色彩濃重;上市企業,即公眾企業,更看重公眾價值,因此“善因營銷”的成分較多。

    “在如今這個商品的價格與質量日趨相近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的聲譽和產品以外的因素正成為影響客戶忠誠度和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善因營銷已經成為一件令人振奮的市場營銷武器,它能使企業和社會同時受益。”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專職副會長劉衛華表示。

    相對于部分企業捐款的“熱”,個人捐贈等公益行為則相對較“冷”。據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09)》顯示,企業捐贈一直是我國民間捐贈的主體,而個人捐贈不超過總額的20%.

    “常年我國人均捐款不過10元,這不僅無法與民間慈善發達的美國年人均捐款超過800美元相比,也遠遠落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劉衛華說,在許多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每年捐贈額會占到該國GDP的2%~3%.

    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激發了普通民眾參與慈善的熱情,使得個人捐贈首次超越企業捐贈,達到458億元,占全社會捐款總額的54%,中國內地個人人均捐款實現34.66元,是2007年的近14倍。2008年12月3日,北京市把當年的慈善明星集體榮譽稱號授予了“全體首都市民”。

    中國民眾參與慈善事業的潛力已經顯現。

    “許多公募基金會都把眼睛盯著企業家,殊不知,個人捐贈也是個亟待發掘的愛心‘富礦’。”李利興奮地告訴記者,幾年前的一次出訪顛覆了他曾經的慈善募捐理念。2005年,李利隨扶貧基金會訪問了幾家美國慈善組織,發現在這個國家里,80%的捐款不是來自企業和機構,而是來自普通民眾。“即使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捐款再多,在民眾捐款的汪洋大海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但基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總體情況,學界一直呼吁,慈善應扮演財富第三次分配的角色,而不應強求民眾捐款。

什么阻礙全民公益

    李利給記者講述了一位老人“向善無門”的真實故事:張大爺聽說慈善基金會開辦了月捐項目,于是興沖沖跑去銀行咨詢,希望開通這項業務,但銀行營業員卻表示并不知情。無奈,老人又跑了幾家銀行詢問,直到所有銀行網點都關門了,他也沒搞清楚到底如何辦理月捐,只好掃興而歸。

    “其實國人并不缺少愛心,只是缺少暢通的獻愛心渠道。”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表示,以企業和個人捐款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慈善事業,在我國起步遲于西方,進展也比較緩慢,但2008年汶川地震、冰雪災害等特殊歷史事件已將國人的愛心喚醒,“公益的理念已經萌芽并茁壯成長,這從人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就可看出”。

    分析公眾不愿主動參與慈善捐款的原因,許多專家學者表示,捐贈被動、捐贈渠道不便捷、對善款落實缺乏信任、捐款人與受益方缺少交流互動的平臺等都是“導火索”。

    “目前我國民眾在參與公益大多仍屬于政治運動型、行政命令型、突發災難型的激發愛心方式,完全是被動的。”有專家分析,當人們參與公益時往往遭遇這樣的困惑:捐贈匯款需要專程到銀行、郵局排隊,而且無法持續。

    在捐款后,相應信息反饋不及時也讓人“郁悶”,把錢捐了以后,似乎這件事情就結束了。“個人如果想了解善款去向,只能通過電話等形式與公益機構進行溝通,而公益機構則只會通過印刷品、官方網站發布報告等向捐贈人公布捐款使用、項目執行和受益人發展、成長情況,捐贈人與受益人之間、捐贈人與捐贈人之間缺少基本的交流和互動平臺。”李利認為,就是這些不便使人們的愛心無法釋放。

    “如果按照科學的方法操作,愛心捐贈本是一件甜美、快樂、幸福的事情,但捐了款不知道幫了誰,不知道資金的去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與無奈只會打擊人們的激情,使愛心結冰。”李利說。

    對此,有關專家呼吁,調動個人捐贈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公益的熱潮,傳統的公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公益模式的創新。

如何終結“向善無門”

    日前,中國扶貧基金會推出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并嘗試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多種方式開展月捐項目,并為捐贈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捐款去向和受益人信息。

    據李利介紹,“人人可公益”有三個鮮明的特征——不只是企業和富人的行為,而是全民參與的公眾行為,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公益活動的傳播者;搭建人人可公益的現代化公益管理服務平臺,為每個人實現公益心愿提供服務平臺,實現公益專業化、電子化和網絡化;使做公益不再局限于捐贈金錢和物資,而是包括捐贈時間、技能、藝術和服務等多種形式。

    “我們目前的最高目標是將參與公益的優質客戶流失率控制在10%以內,不過,這個目標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在介紹了扶貧基金會的模式創新后,李利話鋒一轉,“要實現全民公益,僅靠基金會暢通渠道還遠遠不夠。”

    “要把公益理念變成全民行動,需要建立多元、誠信的社會公益體系,完善慈善法規、激勵機制,這需要政府、企業、機構的共同努力。”鐘宏武表示。

    專家們指出,我國慈善領域的法律制度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現階段我國尚無一部相關的統一法律,有關規定也只是散見于特別法和行政法規規章之中,甚至具體規則存在錯位。“切實推動全民公益的平臺建設,需要國家盡快推動專門法規出臺。”專家們呼吁。

    鐘宏武認為,企業應承擔起社會責任,不但主動參與慈善事業,更應成為公益理念的重要傳播者,利用龐大的網點和社會影響力,在全社會倡導公益行為。

    “人們于施助的過程和結果中獲得成就感,處于困境的人因受助而心存感激,它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不過,先決條件是——終結‘向善無門’的尷尬。”李利與鐘宏武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本報記者 鄭莉)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