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前段時間農民工碩士滕振國的尷尬就業路,42歲滕振國重當學校管理員。滕振國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他按照國家規定的年齡線考了研究生,但是研究生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又被另外一條年齡線死死地卡住。讓他連門檻都不能邁進一步。就業歧視已成為過街老鼠,但現實中很多用人單位口頭說不搞“就業歧視”,實現上卻做著就業歧視的一套。在主持人張紹剛的主持下,現場同學們和理論主義派專家學者、實現主義的國內某知名媒體人力資源總監及世紀佳緣的人力資源總監展開討論,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是可以完善我國就業促進法來保障就業中弱勢群體的利益;而現實主義的人力資源總監卻認為企業也遭受求職者的歧視,解決就業歧視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職業歧視,作為被歧視求職者,特別是大學生應該改變自己的擇業觀,不是看自己想做什么而是看自己能做什么。
場下的志愿者們也積極參與討論,在行動的幾個志愿者還積極做了現場招聘模擬。盡管大家一致認為就業歧視不應該存在,侵犯了勞動者的權利,但是當大家作為用人一方時卻都表示會考慮應聘者的性別、年齡等因素。最后,現場的志愿者團隊認為,在解決男女不平等的就業觀時,國家相關部門可以針對每個企業收取一定的女性權益補貼費(每個企業根據所有員工數的一半收取),然后在女性的生育期由國家對女性發放工資以及對企業做一定的補償,并且給企業員工的男女比例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同時,應該在解決就業歧視時最先一步解決體制內的歧視,如果說公務員、村官等體制內的崗位還存在年齡、相貌、身高的歧視,那么其他性質的企業也很難真正做到就業平等。
在行動組織青年學生來參加此類的社會話題的討論是希望身處學校的學生能更多的關注這個社會,關注社會問題,做一個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社會性的人。相信此次活動會激發同學們對社會問題的識別分析能力,重新審視自己的就業觀。同樣我們相信也會激發同學們志愿服務意識的提升,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行動志愿者:龐朵)
志愿者在節目錄制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