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本質上是改善人類的行為方式,而環保最佳的方式就是通過動用社會“沉淀力量”最終影響有決策力者的行為。中國環保行為一方面亟缺人手、經費和才干,但同時,社會上又有大量的資本、智慧、時間、人力在那賦閑。中國一方面有大量的環保倡議在提醒人們關注宏大和遼遠的災難和傷害,另一方面,卻有大量的人對近在咫尺的自然界不作觀察,對身邊的污染毫不知情。
中國的環保需要一個新的理論觀來指導,那就是“低成本合作”,“當地人解決當地事”,每個人都有一些才能、精力、智力和相關資源,如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用開放的胸懷,在一個社區范圍內,把這些資源籠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龐大的環保勢力。需要的啟動資金和運營資金都可能非常少,更多的時候,通過“團隊內部互助”就可以實現補給。
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觀察自然的引導組織,比如“自然之友”,但這樣的組織還非常少,需要在全國各地中大型城市里盡快建立。這種建立在愛好和美學基礎上的環境教育組織,通過本地資源的挖潛,積極人士的撬動,應當很容易快速成立和推廣。自然之友觀鳥組的經驗證明,每個人都愿意為了觀察自然而承擔自己的成本和代價。“AA”的付費方式顯然是“低成本合作”的最佳前提,因為所謂的“低成本”,不是成本低,而是將高昂的成本“打碎”,由過去的一個團體來負擔,分解到每個人或者每個團體身上,大家共同來自覺分擔。由于這種考察活動是簡單行為,每個人都承擔得起,無論是時間還是智力、財力。
中國也有了一些考察污染的活動,比如“綠色漢江”就曾經組織過湖北的志愿者考察過漢江上游兩岸(河南)的污染源。但是,這種活動只能算是孤例,還沒有成為常規行為。
因此,完全可以在“低成本運作”理論的基礎上,盡快以各省為主力,開展“直面傷害”(包括直面污染和直面生態傷害,可以“認識身邊污染”發動社區和學生)全國行動。各地環保組織、科協、環保局、工青婦、政協、老年大學、中小學、社區等完全可以聯合起來,組織力量對本地的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和處理情況展開“直面污染”徒步調查、匯總活動。
“直面傷害”活動方案初步建議如下:
由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發起,當成一個項目來進行運作,申請經費,安排人手,聯合全國所有的環保組織和大學生環保社團,同時聯合所有可能聯合的力量,包括政府、科協、團委、社區、婦聯、政協、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環保企業、工商聯、個體戶等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用“社區”的思維,來組織“本社區”的人,對周邊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長期的跟蹤考察。這既是一種環境教育活動,又是一種科學資料匯編的活動。
活動為每周末定期舉行一次,直面污染活動方面,大的城市可以先按廢水、廢氣、廢渣進行分類,然后按社區分塊“承包”;小的城市則可以按污水、垃圾、臟空氣來進行分組。可能的話可以找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行講解。活動為期一天,分成污水組、垃圾組、廢氣組,組下再分出各社區小分隊,徒步考察或者自行車考察,自帶食品、飲水,每個小組可有一面印有活動標志的旗幟。直面傷害活動方面,則組織大家對破壞天然林的行為、亂挖磁礦產的行為、圍湖造地的行為等進行調查。方法類似。
人員構成一定要泛社會化,結構上要有“社區的立體特征”,不能光是某一類人,不能光是弱勢群體,尤其不能全是缺乏決策力的人,因為環保教育要走“大人教育小孩之路”,而不能再走過去那種有取巧之嫌的“小孩教育大人之路”,要敢于“拉陌生人同行”。因此,理論上說,每個考察小組的核心成員,應當來自于企業或者政府。這個行動將給許多愿意關注環保的人,找到一個良好的著力點。有助于讓企業和政府組織的工會試圖策劃一些公益活動時,有一個良好的去處。在企業和政府不主動之時,要將其作為主要的公關對象,發動志愿者進行上門說服、散發宣傳材料進行引誘。
假如有企業或者學校要以團體的名義參加,也要將其打亂,分散到各個小組去。
考察時要記錄下各地段的“污染特征”,比如污水河,最好能標出沿出的排污口,檢測污水的成分,沿途一些有特色的現象也可記錄,比如某個橋洞下老有人捕魚、大小便等。進而探討這些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對策。
活動完畢后,每個小組要交一份基本作業,就是畫出本區域的“環境污染地圖”、“生態傷害地圖”,每個社區的地圖拼合起來,形成本地完整的污染地圖和生態傷害圖;每個地方的污染地圖拼合起來,就繪制出中國的污染地圖和生態傷害圖。每周的污染地圖和生態傷害圖累積下來,匯總到北京地球村為此專門開設的頻道上,就是一份特別好的數據資料。可能的話,還可指定專人負責收集本小組的“意見和建議”。
以北京為例,每周發出“召集令”,招募、分塊承包本周末的徒步考察隊伍。前一次參加考察過的隊員,可以當下一次的領隊。早期他們手頭可能只得到一份不太詳細的資料,這份資料隨著活動時間開展的長久,將越來越全面。后來的隊員需要的只是“重走長征路”,實地感受一下生態傷害區域的情況;或者環境污染區域的污水排放、污水河、污水處理廠、健康受損的河流的情況,垃圾的“生產”、收集、處理的情況,煙氣的排放情況(大到首鋼,小到路邊的飯館)。最后,將其繪畫出來,制造出每月一期的“中國污染地圖”。
與觀察自然相比,這是另一種環境教育行動,如果在全國所有中小型以上城市都展開,這種行動引發的效果,將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還可趁此舉辦直面傷害和污染的攝影比賽、散文比賽、繪畫比賽、歌唱比賽。
建議人
光明日報記者 馮永鋒
北京市崇文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100062)
6707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