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幫助吳老師實現心愿
2006-03-10
“以父輩的名義在貧困地區援建一所衛生站”,這是執教某高校教授、吳老師(不愿意透露姓名)多年的心愿。最近,在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幫助下,吳老師的心愿終于得到了實現。
在事業上,吳老師和他的先生各有不菲的業績,夫婦倆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辛勤耕耘,傾注了畢生精力,“一生獻教育,桃李滿天下”,堪稱為“教育領域的最佳伉儷”。
然而“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他們在事業上已有很好的業績,退休在家本可以清享晚年,為什么還要“轉型”為慈善事業做奉獻呢?這絕非偶然。吳老師2006年2月16日在給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捐款承諾函中說:我謹以我父親吳中士的名義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五萬元,為建立一所博愛衛生站所用。以我母親孫毓鳳的名義捐贈一萬元為該站購買第一批醫療設備與藥品。
說到吳老師的父親,我們不能不向大家介紹。吳老師的父親吳中士系醫生(1905--1968),江蘇六合人。曾是京劇宗師梅蘭芳先生的家庭醫生。抗日戰爭期間,他為在日寇威逼下的梅先生注射傷寒病疫苗,引起傷寒病征候,成功地蒙騙了日本軍醫,幫助梅先生挫敗了日寇逼迫他赴東京演出的陰謀。事后,吳醫生幫助梅先生恢復了健康。吳先生在日軍掃蕩六合縣某村后,在救治村民時用完了自己的全部藥品,回到家中大女兒高燒昏迷,已無藥可用,只得請村中的剃頭師傅用針灸救活女兒。在上海期間,吳醫生還經常幫助同一里弄的貧窮病人。一代藝術大師張大千先生曾與吳醫生有過雅詩共賞,盈聯相會的佳境時光。吳醫生的醫德、醫術和民族氣節為后輩所緬懷。吳老師的母親孫毓鳳既是傳統的中國婦女,又是很有學識的女性,曾是南京中華女中學會會長,解放后,曾是當地人民法院的特約陪審員。
作為靈魂的工程師,吳老師性情豁達,深明事理。她在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交談中,高興地說:幾年前就想辦這件事,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臺,是老頭子從《南方周末》上看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天使計劃”的報道后,告訴了她。吳老師說,能以父輩的名義在貧困地區援建一所衛生站,這是她們多年來的愿望。她真誠地說: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是可以信任的公益機構。
為了使捐助者放心,目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正結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新農合”計劃,擬派員前往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實地踏勘,為援建的博愛衛生站選址。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