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浪兒問題是社會之痛,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當前對待流浪兒的一些所謂的救助一般陷入如下怪圈:收容(得要流浪兒主動投靠)——送回原住地——再次流浪。流浪兒救助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的救助機制缺乏針對流浪兒根本需求的機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溫暖幸福的家庭更是兒童賴以生存的空間,流浪兒出走,以及被送回來后再次出走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家庭的溫暖或根本沒有家。對此,流浪兒救助機制的制定和完善要從對癥下藥,給流浪兒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家,讓他們在家的溫暖中快樂地成長。
在解決流浪兒童問題上,鄭州推行的“鄭州模式”值得借鑒。假如一個8-16歲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離開家庭流浪到鄭州的街頭,他可能會遇到掛著“救助流浪兒童”橫幅的汽車,或設在鬧市的救助點,得到關切的詢問以及面包、飲料;或許會有其他流浪兒童指點他去火車站附近的“全天候街頭救助點”,可以在那里吃飯、睡覺、看電視,玩電腦,也可以自由來去;如果他愿意,還可以跟隨工作人員來到鄭州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在那里與其他流浪兒童一起學習、生活,甚至免費參加駕駛、烹飪等勞動技能培訓;如果他無家可歸或有家不歸,還可以被安排到類家庭,重新尋找家的感覺;如果有好的運氣和表現,或許會進入某個真正的家庭開始寄養生活。這是政府救助的典型例子,“鄭州模式”實質上是讓流浪兒童回歸家庭的救助模式。
在武漢市有一個民間救助流浪兒典型的例子。武漢市一位叫宋先偉的75歲老人,他靠微薄的退休金和拾荒所得,7年時間內先后收留了20名流浪兒,先后幫助19個流浪孩子找到了父母后,目前疾病纏身的他希望陪最后一個流浪兒蔣川一起找到四川的親生父母。為了蔣川,為了完成有生之年最后一個心愿,宋先偉拖著病體兩度入川。宋先偉老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20名流浪兒撐起了臨時的家,并最終為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家,宋先偉老人真情跨越千山萬壑,感動了無數四川人。(11月30日《華西都市報》)除了感動,這位民間老人的舉動給即將在成都舉行的全國流浪兒童救助管理工作會應該有所啟示?讓有家可歸的流浪兒回歸家庭,給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讓有家不愿歸的流浪兒感受家庭的溫暖并使之最終回歸家庭,這應該是流浪兒童最需要的救助,這應該是流浪兒童救助管理工作的主題。 不可否認,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貧困是造成兒童流浪的一個重要原因,消除貧困是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最終途徑,但在當前貧困還不能在短時期內消除的情況下,分析流浪兒童的根本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救助機制,不讓流浪兒童救助管理工作浮于表面,給流浪兒童營造最基本的生存空間(即家庭的空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