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多靠政府“輸血”
2012-08-29
廣西老年基金會已經成立20多年,慷慨解囊,為老年人辦了不少實事。雖屬于公募基金會,卻為籌集善款所困。目前,他們的大部分收入仍來自政府支持,想發展卻舉步維艱。
離不開政府資助
資金籌措一直是困擾基金會發展的難題。成立至今,大部分資金靠政府支持,增值投資面過窄,愛心企業的捐款比例很低。如2011年,從收入來源可以看到,除政府撥款80萬元,社會捐款只有3筆,分別來自廣西建設投資公司、廣西地大集團有限公司、自治區總工會3家理事成員單位,共捐了6萬元。
老年基金秘書長李國富介紹說,這些年,老基會辦了不少實事,但由于宣傳不夠,很多愛心人士對老基會很陌生。老基會雖有公募資格,但成員和骨干大多是老年人,往往力不從心,想開展公募很難。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籌資模式和穩定的籌資渠道。
曾有人登門拜訪,聲稱可以策劃晚會籌集到百萬元善款。這讓老基會很心動,卻又有所顧慮。舉辦募捐晚會不能寒酸、花銷很大,少則十幾萬多則100萬。一場晚會辦下來,能否籌到錢,誰心里都沒底。老基會曾舉辦過一次書畫義賣,花費了數萬元,獲得的捐款還不如支出的多。
囊中羞澀貼錢做
老基會囊中羞澀,專職人員的崗位是臨時聘用的,均為離退休人員。缺少資金,專職人員沒有固定的工資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往往是象征性地發點勞務費。很多時候,李國富等人還要倒貼錢做公益。
老基會從2008年起開始扶持北海市海合老年公寓發展,前后投入100多萬元,是公寓的“靠山”。李國富等老年基金會的骨干經常到公寓參觀、指導。在一般人眼里,老基會是海合老年公寓的“財神爺”。“財神爺駕到”,自然免不了要招待。
但李國富每次去海合,不但不需要專車接送――自己坐大巴、搭公交車到公寓,還自帶干糧,不在公寓吃一頓飯,不花公寓一分錢。有時他還自掏腰包,請家庭貧困的護理人員下館子。
年度檢查過關難
年度檢查像是基金會的“期末考”。只有成績合格,才能享受稅前扣除的資格。一旦不合格,基金會的名譽和聲望都會受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因此,每年都要圍繞年檢做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
年度檢查中有一條硬性標準,即“每年用于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其中,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這條標準的設置初衷是避免基金會把錢捂在口袋里,鼓勵多撥款做善事。但每年的捐款量有起有伏,并非恒定。尤其是遇上大災大難,當年的捐款會出現井噴,而第二年收入必然有所下降,相差兩三倍甚至更多。老基會算過這樣一筆賬,想要符合“今年支出為去年總收入的70%以上”的標準,又能維持基金會正常運轉,第二年的收入不能低于第一年收入的80%。
2010年老基會收入僅為2009年的7成,破了80%的“紅線”。2010年老基會總收入80萬元,結合2009年收入,按要求要支出80.67萬元,最后支出了80.68萬元。當年,為“考試合格”,老基會當了一回“月光族”,吃老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