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要 內 容
機構背景材料:
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是經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政局登記注冊的非盈利性民間環保組織(2001年11月),是一個完全由本地人組成的民間組織,現有個人會員136人,目前擁有7名專職工作人員。
協會目標:
· 促進當地民眾認識自己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并使公眾參與和文化多樣成為主體
· 促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的建立;
· 推動青藏高原各具特色的社區可持續發展;
· 促進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注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問題
主要工作領域:
·公眾教育 ·公眾參與 ·生態文化 ·生態守望 ·草根平臺 ·草原部落 ·生態旅游 ·自然保護區
協會相對外界組織更加了解自己的社區,有著比較成熟的社區工作經驗。目前為止,協會與北京組織合作的"草原部落--大學生支持青藏高原草原生態保護行動"項目已經在曲麻萊縣措池村開展了兩年,它是一種把外界資源引入社區,并同當地人一起探尋社區發展方式的嘗試;協會與當地的藏族寺院、村落一直保持著長期的聯系與交流;當地政府對協會給予支持與認可,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項目背景: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的腹地,世稱地球的“第三極”,南亞和東南亞的許多大江大河都發源于這里,所以又稱“生命源”。這里的土著居民是擁有游牧文化傳統的藏民族。自古以來,他們的生態文化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鄉土知識就在傳統的生態保護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過去在當地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和外界都曾做過大量的工作,但是成效往往并不理想,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例如“農業學大寨”就曾給草原生態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對當地土著文化的不理解和社區公眾參與不到位是一個主要的因素。
三江源地區已經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生態意義得到了政府和外界的重視。正在實施諸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西部大開發和青藏鐵路等重要的政策,國際組織和民間組織也在積極地參與。然而,這些工作和熱情中有多少當地社區公眾的參與?對本地土著文化有多少認識和理解?都有待時間的檢驗。
由于公眾長期缺乏決策參與的機制,無論是政府和社區,公眾參與的意識淡薄。社區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需要培養和提高。
根據項目區的情況,我們認為至少如下問題是導致上述情況的緣由:
1、長期以來,所有政策的制定和責任、后果的承擔全是政府的事情,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淡薄;
2、公眾缺乏參與環境保護的機會和權力(例如,藏區各大佛教寺院在自然環境保護中的熱情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社區的發展與社區自然環境的保護被割裂(例如,在相關的社區政策中,經濟政策總是缺乏生態考慮,生態政策也往往缺少對社區發展的思考);
4、主流決策層對土著文化自然觀與資源利用的鄉土知識理解不到位(例如,藏區的神山圣湖本身就是民眾認同的很有效的自然保護方式);
5、社區缺乏公眾成功參與的激勵模式;
6、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
7、公眾與決策層之間缺乏溝通和理解;
8、社區之間、社區與主流社會之間缺乏交流和分享。
項目緣起:
以往三江源地區所開展的環境與發展政策及項目中,有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地土著社區是愚昧的,他們的環境與發展政策應該由政府和專家來制訂;當地土著社區是貧困落后的,他們渴望與外界模式一樣的經濟增長;當地土著居民是自然資源的消耗者、利用者和破壞者,政府的保護機構才是保護者。
本項目旨在協助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不同的藏族社區(寺院、村舍、牧戶、帳篷小學等藏族群眾聚集地)共建綠色社區,讓當地土著社區群眾參與關系到自己生產生活的各種政策,并發揮社區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的主體作用,創建各具特色的土著社區發展模式。通過這個過程讓決策者和主流社會理解公眾參與和土著生態文化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和政策保障。
項目目的:
我們希望開展以下活動:
1、幫助完善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建設
·協助社區建立生態文化和可持續教育基地
·協助社區制定綠色社區管理機制
·協助社區進行土地利用和社區可持續發展規劃
·幫助社區爭取外部資源
·培養社區環境保護骨干
2、協同社區創建“綠色社區網絡”
·促進社區之間經驗與知識的交流
·促進主流社會與社區之間的學習和交流
3、加強社區與政府管理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4、促進有利于社區參與環境保護的政策出臺和立法
項目目標:
1、在三江源地區2個寺院和1個社區分別啟動生態文化和社區可持續教育;
2、協助社區制定并完善社區土地規劃和“綠色社區”管理機制;
3、促進社區公眾參與土著生態文化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在每個社區培養出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有熱情和能力的活躍成員;
4、開展社區管理、資源利用、法律常識、自然保護等內容的宣傳、講座和培訓,以減少社區貧富分化,提高社區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協作能力和保護能力,協助民眾在自身、在社區、在本土尋找力量和資源,以另類發展道路尋回尊嚴,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資源和土著文化資源不被商人和利益團體私有化;
5、籌備編寫一套能夠在社區流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的教材;
6、開展一次社區之間經驗與知識的交流;
7、啟動社區“雪域大河生態教育流動車”,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主流社會各階層和當地政府官員到土著藏區和自然之中,開展學習、體驗和保護傳統優秀文化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系列活動,促進藏族土著社區與主流社會之間互利互惠的學習和交流;
8、建立社區環境問題報警網絡
受益人群:
直接受益:
· 社區--通過提高本地居民的參與意識和自身能力,達到社區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以及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的傳承和弘揚,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 社區居民--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社區居民通過參與保護本地區生態環境、參與社區之間以及同外界同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接受相關培訓,提高環境意識、法律意識、保護本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進而增強面對外環境文化和經濟沖擊下的自我保護能力。
· 當地政府--在提高公眾參與的過程中,促進政府與土著藏族社區的溝通和協調,有利于政府對當地社區政策的有效制定。
間接受益:
· 其他社區--綠色社區的成功建立將有助于對其他鄰近社區的示范作用,使更多的社區主動參與進來,最終形成更大范圍的“綠色社區網絡”。
· 主流社會--藏族傳統的優秀生態思想和資源利用的鄉土知識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挖掘、保存民間文化,有助于幫助主流社會學習與借鑒;同樣,主流階層在藏區土著社會的學習和體驗有助于自身對城市化和全球化生活的反思。
· 三江源協會及項目人員--通過社區工作促進協會與本地社區間的溝通與合作,提高項目人員的項目運作能力。 項目影響:
· 對婦女--婦女是藏區家庭,尤其是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在宣傳、培訓和社區交流過程中,將注重婦女的參與,注意傾聽他們的需求。
· 對環境--如上所述,社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重在廣大公眾的主動參與以及政府生態政策的有效制定,這些內容都是項目期望達到的目的。
詳 細 內 容
期待結果:
·直接結果
1、社區生態文化和可持續教育基地,通過自我宣傳教育,保護和弘揚社區的傳統文化,使社區提高主動參與和環境保護意識。
2、社區土地規劃和“綠色社區”管理機制的制定。
3、項目過程中培養出來的社區內部有志于參與本地區生態文化保護的骨干人員,成為社區的代表和社區網絡工作未來的核心力量。
4、社區公眾將利用培訓中所學的知識,結合本地鄉土知識,直接參與社區的管理和生態保護,幫助公眾認識并行使自己的權利,并通過法律培訓,提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5、將社區鄉土教育與村校的傳統教育相配合,使學生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仍然具有在社區的生產生活能力,具有傳統的生態文化倫理和利用資源的鄉土知識。
6、給予社區間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支持土著社區互助成長。
7、通過邀請政府參與社區的考察和交流,以及項目中社區管理機制和土地規劃制定的討論,給予政府同公眾溝通和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
·最終結果
1、項目旨在促進社區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公眾參與對本地社區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研究與討論,參與到關系本地區利益的相關政策的制定中來。
2、促進政府和社區更大程度上尊重公民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政策對話的價值。
3、加強法制,通過法律常識培訓和社區網絡的建立,為公民通過法律機構保護自身權利提供更多的機會。
執行計劃:
項目地將主要集中于噶爾寺、賽芭寺和新寨村,具體的時間安排和活動內容見下表。
階段 |
時間 |
地點 |
工作 |
活動內容 |
活動 前期 |
1個月 |
項目點 |
社區基本信息調查及參與式評估 |
訪問社區,座談交流,與社區公眾一起進行社區綜合評估 |
一周 |
玉樹結古 |
制定“綠色社區”建設方案 |
舉辦綠色社區框架研討會 | |
活動
進行 |
10個月 |
各個項目點 |
協助社區啟動“綠色社區”生態文化和可持續教育 |
·啟動社區“雪域大河生態教育流動車”。邀請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到土著藏區和自然之中,開展學習、體驗和保護傳統優秀文化及自然生態環境的系列活動; ·培訓生態教育人員,培養社區環境保護骨干; ·搜集、整理本土生態文化和自然資源管理的鄉土知識,編寫出版宣傳冊,制作生態文化展板; ·開展社區可持續發展成人教育,宣揚與生態、發展、自治相關的理念(籌備,未來); ·開展可持續的社區另類發展研究(籌備,未來)。 |
各個項目點 |
協助社區進行“綠色社區”行動規劃 |
·制定土地規劃 ·制定并完善管理機制 | ||
各個項目點 |
協助政府開展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 |
·協助政府和社區實施生態建設及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未來) | ||
各個項目點 |
建立社區環境問題報警網絡和法律援助 |
·建立環境媒體、執法機構同社區之間的聯系 ·對社區公眾進行法律知識和環境問題報警方法培訓 | ||
各個項目點 |
協助社區開展“綠色社區網絡”工作 |
·促進社區之間經驗與知識的交流; ·促進主流社會各界關愛者與“綠色社區”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未來)。 | ||
活動總結 |
半個月 |
玉樹州結古鎮三江源協會 |
項目評估與總結 |
開展社區、政府、研究機構、協會、資助者多方研討會,評估項目成果;討論未來的“綠色社區”的發展,以及政策和立法的支持;以“綠色社區網絡”為示范,在三江源其他社區進行推廣。 |
項目未來:
項目期望在5年內,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噶爾寺、賽芭寺、當噶寺、拉布寺、措池村、君曲村、牙曲村、當曲村、莫曲村、麻多鄉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崠岜村繼續開展。并將以第一年項目成果為示范,在三江源其他社區進行推廣。同時,本次項目之后,將在兩個項目點開展更為深入的工作,建立長期聯系(詳見“執行計劃”中標注“籌備”和“未來”的內容)。
交流策略:
在完成一個月的社區基本信息調查評估之后,項目將舉辦“綠色社區框架研討會”,邀請社區公眾代表、相關政府部門共同制定詳細的“綠色社區”建設方案;項目結束時的評估與分享將邀請社區、政府、專家對項目的成果以及未來項目的開展進行交流和討論。兩次研討會將邀請媒體進行報道,和項目資助組織的參與。
項目預算(1年3個項目點)(略)
項目評估:
1、與合作組織分享項目前期考察報告;
2、分享社區考察及社區發展研究成果;
3、遞交宣傳品、教材、音像制品在社區中的發放和使用情況報告;
4、要求社區項目人員和協會項目人員定期遞交工作總結、進度報告和財務報告;
5、檢測項目的進展情況,提交會議記錄,搜集與會人員對項目的意見和建議;
6、請合作方(包括社區組織和政府部門)提交工作評價和建議;
7、邀請合作組織參與項目的總結和交流活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合作參與方可針對項目實施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