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市民仍是慈善捐款的主力
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今年該紅十字會曾舉辦多次募捐活動,在每次募捐過程中,廣大市民表現都十分踴躍。另外,其他一些組織發起的慈善活動也很容易得到廣大市民的響應。
然而,記者從市慈善事業會了解到有關富人捐款的情況:近幾年來,我市富人們進行的慈善捐款確實有所增加,但從總數來看仍然很少。該慈善事業會每年都會接受到100萬元左右的捐款,除國外的捐款外,國內的只有20萬元不到,今年則更少,而據該慈善事業會秘書長劉光世介紹,來源于國內的善款又以企業和普通市民為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據調查,目前慈善捐款的主要來源仍然是以工薪階層為主的普通市民、學生及退休老人。劉光世表示,單從熱情角度來說,普通市民對慈善捐款要遠遠高于富人。如某研究所一位退休老人在去年一次慈善募捐活動中捐款200元,今年又在另一次慈善募捐中捐款500元。一位中年婦女,她的兒子已病了20年,還要供女兒上大學,家中的生活比較緊張,但是不管有什么樣的慈善捐款活動,她都習慣性的捐上50元。劉光世說,“我去年接到來自你們桂林日報社的一個名叫‘季邊’的人寄來的轉給一個患重病的中學生的5000元捐款,我曾向你們單位核實過這個人的身份,但經查詢后沒有叫這個名字的人,我仔細想了想,估計這個人不愿意透露身份,僅用‘季邊’代表你們記者和編輯吧?”
富人奢侈生活與慈善捐款形成反差
桂林雖然屬于中小城市,沒有那種動輒數十億身家的富豪,但如果我們把那些擁有上千萬財產的也算做是富人階層,那么我市富人的數量并不算少。據市工商業聯合會秘書長卓觀光介紹,我們市工商聯作為我市工商業、企業的群眾團體,目前僅私營或股份制企業會員就有100多名,而有資格成為我們會員的,除少部分企業屬于某一行業內名氣較大之外,一般我們都要求其資產規模在800萬元以上。卓觀光估計,“目前我所接觸到的我市身家超千萬的富人數量至少有70-80人。”
記者也認識一些富人,對這些人的奢侈生活也略有所聞。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他們如何一擲千金購買房產、股票或汽車等,僅從幾個小細節就可看出其中部分人生活的奢侈。如一位富人曾吹噓自己為了做個漂亮發型專程開車到廣州去,理發后住了一夜又回到桂林。還有一位富人的老婆,因為是外地人,于是經常早上買機票回老家“嘮嗑”,到了晚上又急忙坐飛機回到桂林做飯給孩子吃……
盡管部分富人的生活十分奢侈,但他們所進行的慈善捐款的數量又究竟是什么情況呢?根據記者從慈善事業會得到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累計向該組織捐款超過1萬元的市民共有26人,最高捐款額達11萬元。據劉光世介紹,盡管捐款額超萬元的有26人,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并非屬于富人階層,頂多算做比較寬裕的普通市民。
富人為什么不愛慈善捐款
為什么富人對于慈善捐款的熱情遠不如廣大普通市民呢?劉光世認為:
首先,這是富人沒有形成慈善捐款的意識。盡管我市沒有“富人榜”,但富翁或富婆群體不僅存在,而且為數還不少。他(她)們一個晚上的消費可能相當于許多普通市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收入。他(她)們哪怕少喝一瓶酒,也許就可以幫助一個(或幾個)農村孩子交一年學雜費。如果這些人都能積極參與慈善活動,那我們能夠幫助的人就更多了。
其次,許多富人不了解國家對慈善捐款的鼓勵政策。根據我國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免除。個人向慈善公益組織的捐贈,沒有超過應納稅額的30%的部分,可以免除。盡管國家給予企業和個人在慈善捐款上的許多優惠政策,但知道這一政策的人數并不多。
再次,現行的慈善事業管理方面確實存在著一些弊端,不夠完善。我們的在慈善事業管理上是否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宣傳形式,以調動富人們捐款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目前慈善事業捐款主要有五種方式:一、創造基金捐款,即本金不動,只取利息。二、一般社會捐款,這種捐款不規定具體用途,相對比較一般少。三、指向性捐款,確定了使用方向和地區,這種方式屬于平時我們常使用的。四、專向資金,針對學生上學或生病時使用。五、項目捐款。
富人實際捐款數額要高于公開數據
記者通過市慈善事業會找到一些經常捐款的富人,但其中大多數不愿接受采訪。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愿意接受采訪的富人,但他多次表示絕不能對外透露他的姓名和身份。他說,“我現在有上千萬的資產,屬于先富起來那部分人,捐款是因為我希望能夠為社會做一點好事,但不只是在市慈善事業會統計的那5萬元,如在某校校慶曾捐款10萬元,在今年的海嘯中又捐款2萬元,至于其他方面的小額捐款則未統計,估計總數已有20多萬。我身邊有不少有錢的朋友也捐款,但都是分開多次捐的,且未透露身份,因此別人不知道。”
該富人認為,總體來看,我市富人在參與慈善活動方面并未形成良好風氣的原因是:富人在捐款時很容易引起別人誤會,如捐款是否帶有什么特殊目的之類。另外,我們中國人都怕露財,我愿意做好事,但決不愿透露身份。如我上次在某校校慶時捐款10萬元后,就有很多人打電話或者寫信以各種名義向我哭訴說自己如何貧窮或困難,要求我捐這款又捐那款,搞得我很煩,我是要做好事,但不可能幫助每一個人啊,更不想惹麻煩,何況這里面可能有一些是騙子呢?
據調查,很多富人為避免麻煩,通常采用企業的名義進行捐款,而非以私人名義。
民間興起一些慈善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認識了某公司老板陸先生,他對慈善事業非常積極,自稱年收入約有幾十萬元。他表示很想為我市的慈善事業做一些工作,他將準備個人拿出20萬元,并且號召自己公司的職工每人拿出一個月工資的5%,一起用來幫助自己公司里那些家里有病人、孩子要上學的員工,給予他們關愛,從而也可以增強整個公司員工的凝聚力,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整個社會里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