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北京市區葦子坑公交車站,一名50多歲的男子突然倒地。候車的二三十名乘客沒人撥打急救電話,卻爭相撥打起報社的熱線。最后,該男子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負責搶救的306醫院離事發地僅300米,事后,有人道出個中原由——第一時間向媒體報料,可以得到一筆不菲的獎金。
見死不救,已經是一種
僅僅靠3月這一個“雷鋒月”,似乎已遠遠不能喚回“雷鋒精神”的回歸,于是,就有了花錢買“雷鋒精神”的新聞。湖南省株洲市公交發展公司近日在公交車上試行“愛心讓座獎”,凡是主動給老弱病殘乘客讓座的乘客,都可以從司機手里領取一張愛心卡,乘客憑愛心卡到公交發展公司領取獎品。而西安市公交總公司針對愈演愈烈的“百方難治”的“賴座風”,與共青團西安市委聯合組織“有獎讓座”活動。規定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的乘客,都可以獲得一份獎品。結果,特意制作的5萬個書簽和1000個鼠標墊,也很少能派上太大的用場。
“有獎讓座”遭遇尷尬,就是因為助人為樂是以“助人”為目的,而不是以“錢物”為樂趣。助人,是一種純美德,本與功利無緣。實行“有獎助人”,很容易讓真正的“助人者”害怕別人說自己是為利為錢而“助人”,從而放棄“助人”,導致了“好心辦了壞事”。因此,花錢買“雷鋒精神”,不但治不好“癥”,可能還會帶來副作用。
其實,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花錢買“雷鋒精神”。“雷鋒精神”的淡遠,主要在于我們沒有大力釀造滋生“雷鋒精神”的環境和土壤。前不久,有記者向??谑旋埲A小學31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問:“你們知道雷鋒是誰嗎?”這些學生異口同聲:“不知道!”又問,爸爸媽媽和老師都沒有告訴你們關于雷鋒的故事嗎?這些學生都搖搖頭,有5名學生還反問“雷鋒是哪個班的?”,隨后,記者又采訪了兩所學校,結果都差不多。當問到去年3月5日學校組織了那些活動時,許多學生都搖頭說不記得了,有的記起了,說好像是打掃衛生。連雷鋒是誰都不知道,更何談知道“雷鋒精神”,更何談做出助人為樂的好事?一句話,精神教育的缺失和漠視,讓我們的社會多了許多令人心痛的事情。但愿我們在感嘆、痛心疾首時,能想一想“雷鋒精神”,能為“雷鋒精神”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