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仁愛”的思想精華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早期儒家的泛愛思想到了后來,就演變成了“博愛之仁”,強調仁愛的對象是天下人和萬物。從儒家的仁愛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仁者愛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這在當時是進步的。用“仁”這個基本范疇把其他的道德規范統帥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之中了。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這些內容看,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充滿仁愛之心。沒有愛,也就無社會公德可談。繼承儒家的仁愛精神,以這種仁愛及其所體現的道德原則培養人們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和愛護他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培養人們熱愛、保護自然環境的自覺意識,對社會公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然,這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對儒家的“仁愛”及其道德思想,首先得分清糟粕和精華,并將它與新時期的社會需要、社會特點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
倡導“誠信”的道德追求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誠”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誠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張做人要誠信無欺,把“信”作為人的立身之本,將其看成社會關系中一種最起碼的道德原則。儒家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