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儒家倫理思想與公民道德建設
2006-03-06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批判繼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及合理成分,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加強新時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汲取“仁愛”的思想精華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早期儒家的泛愛思想到了后來,就演變成了“博愛之仁”,強調仁愛的對象是天下人和萬物。從儒家的仁愛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仁者愛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這在當時是進步的。用“仁”這個基本范疇把其他的道德規范統帥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之中了。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這些內容看,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充滿仁愛之心。沒有愛,也就無社會公德可談。繼承儒家的仁愛精神,以這種仁愛及其所體現的道德原則培養人們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和愛護他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培養人們熱愛、保護自然環境的自覺意識,對社會公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然,這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對儒家的“仁愛”及其道德思想,首先得分清糟粕和精華,并將它與新時期的社會需要、社會特點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

  倡導“誠信”的道德追求

  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誠”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誠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張做人要誠信無欺,把“信”作為人的立身之本,將其看成社會關系中一種最起碼的道德原則。儒家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