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
都說貧困的哲學、枯燥的歷史,我從事的是哲學史研究,兩者占全了。但我覺得我可以從中陶冶性情、啟發智慧、自得其樂。我的體會是學然后知不足??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講得很好。
哲學是愛智慧
中國有沒有哲學?按什么標準談哲學?這都曾受到過質疑。
其實西方有哲學,東方也有哲學,中國的哲學有自己的特點,不能按西方的標準和模式來衡量。哲學是什么?哲學是“愛智慧”,是一種“思維科學”,如“真、善、美”、“義理之學”等等;哲學又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關于自然、社會、人生一般規律的概括———古人講的“通幾(把握、了解事物微妙變化的根源與規律)之學”就是哲學,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究所通者,也有哲學。
因此,中國不但有哲學,而且豐富多彩、思想深刻、發人深思,是人類的智慧寶庫之一。
古有“六家”,陰陽、儒、墨、道、法、名,后來又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今又有三派(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叭跛?,我只取一瓢飲”,今天我只談儒學。
儒學與儒教的不同
關于儒學的定位,現在有儒學與儒教之爭。
古代所謂的儒教,這個“教”并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教化的教,是教育之教,與佛教、道教并不相同。上世紀50年代,港臺的新儒家發表文化宣言,回應西學對中國文化的挑戰,企圖證明儒教也是一種教,有一點鸚鵡學舌之嫌,并沒有多少可取之處?,F在的爭論,緣起于上世紀“文革”后期,有的學者站在批判儒家的立場上,把儒學當作“儒教”。90年代,著名學者任繼愈的弟子李申教授出版了《中國儒教史》的書,于是再次引起爭論。多數學者(包括本人)不同意“儒學是儒教”說。
把儒學當作學術的定位,又有倫理本位與道德本位之間的差異。對此又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倫理本位主義”說。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講到,中國社會是文明早熟、千年不變的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但這為反儒學者斷章取義所接受。另一種是泛道德主義,是北大教授湯一介提出的。泛道德主義本意是道德至上主義,卻也會被誤解為無道德主義。第三種是新儒家,認為是“道德理想主義”,道德形上學。實際上,儒學的根本價值不在于倫理,而在于道德人文主義。
我1988年應聘在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作專題研究時,在論文和專著《儒家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中,最早把儒學定位為“東方型的道德人文主義”學說。確立了人的道德主體性地位。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對理想道德境界與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呈現之中,而不是脫離社會的道德空想,這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思想藝術。儒學確立道德的主體性和以人為本的學說,與西方以人權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有所不同。
倫理講的是外在的人際關系秩序。道德是一種內在于人的心理自覺,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東西,如三綱五倫是倫理,仁、義、忠、信,溫、良、恭、儉、讓等是道德。
儒學的主體是道德
儒學的根本特點在于道德的主體性??鬃诱f“仁者,人也”,為人在于道德。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人是有善心的。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離了道德,人便與禽獸無異。所以,確立道德的主體性是儒學的根本特點。
其次,儒學特別強調以人為本,以解決社會人生問題為根本任務,關懷人的生死存亡。馬廄失火了,孔子首先問的不是馬而是有沒有傷到人,這就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儒學重視社會的安定和諧,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成就君子人格??鬃拥摹凹毫⒘⑷?、己達達人”;孟子的“獨善、兼善”,認為“大丈夫”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提倡的君子德操是“權力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體現的是同一種思想。
第三是整體性。儒學以整體宏觀地把握自然、社會、人生為理性思考的方向?!疤烊撕弦唬f物一體”的觀念源遠流長。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體現了中國的思想智慧。河姆渡有個“雙鳥托日”(俗稱“雙鳳朝陽”)的牙雕,它是對天人合一的解讀。鳥是越民族的圖騰,這“雙鳳朝陽”,體現的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良渚的玉雕也表現了鳥、獸與人的統一,體現了萬物一體的思想。
此外,儒學還有它的實用性和開放性特點。實用性表現為經世致用,修己安人。孔子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焙笕逯v“修己治人、經世致用”。可見,儒學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理論。開放性則表現為重視兼容和諧、與時俱進,重視開放和變革。就像服裝的變革一樣,有一段時間,人們都愛穿西裝,現在,許多人喜歡穿T恤了,這是應時變化,取其簡便。再比如說文字,文字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就是因為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現在許多簡化字,其實可以從古籍中找到。這是文明的發展,由簡到繁是文明的進步,但有時候,簡化也是文明發展的更高層次。
儒學的形態與功能
歷史地來看,儒學的基本形態,從發展階段可以劃分為先秦子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近現代新學;如果從范疇特色上來劃分,又可以分成仁學、禮學、理學、心學、性學、易學、道學、實學、事功學;如果從體用模式來劃分,則可分為“仁本禮用”的古典儒學、“中體西用”的近現代新儒學、“新體新用”的當代儒學,等等。
既然儒學是一種實用的哲學,那么它的基本功能、根本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又是什么呢?
儒學的功能,不外乎文化和政治兩個方面。文化功能——“人文化及”,強調的是道德教化、個人道德修養和移風易俗等;政治功能——修己安人、修齊治平。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人文,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學的智慧,在今天還是很有用的,它對我們現代生活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比如它指導我們如何為政、為學、為人:政治的要義是正直、正派、公正;學習的要義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人的要義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8個字。
儒學的核心價值觀
儒學的根本智慧就在于“以人為本,道德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其核心價值觀念是仁愛、和諧、誠信、中庸四大范疇。
“仁愛”就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強調人的道德自覺,普遍的愛和民主的精神。像清代文學家張岱說的“予奪之權,自民主之”,像黃宗羲的“天下(人民)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就是仁愛的延伸,民主思想的體現。我國新一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民工生活、關注減輕農民負擔,致力于減稅免稅,也是一種仁愛、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和諧”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人與人的共生、共處、共榮的精神。這是對人類社會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類永續性發展的生態需要。
“誠信”體現了實事求是、尊重客觀實際和守信、守禮、守法的精神,是立身、立業、立國之本?!罢\”指的是真實無妄,“信”就是守這個“誠”。對于個人,誠信是立身之本;對于企業事業,誠信是立業之本;對于國家來說,誠信是立國之本?!懊駸o信不立”,指的就是當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業。浙江古代思想家王充的“實事疾妄”思想就是實事求是、批判虛妄的誠信思想。
“中庸”這個“庸”字大家可能認為不好聽,其實“中庸”就是“用中”,強調的是不走極端,體現了公正、務實、協調。這種思想是極為高明的,走的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也”的道路,也是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必由之路,符合科學的發展觀。
現代社會需要儒學
現代社會的弊病,使得眾多有識之士重新開始了對儒家智慧的呼喚。
現代社會一方面享受著科技文明,同時不可避免地也產生了許多弊病。隨著科技的發展,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在威脅著人類。
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是困擾各國現代化進程的大問題。目前世界各地油價普漲,油的短缺問題嚴重,已經是有目共睹。
物質生活富裕的另一面是享樂主義、人欲的橫流,而市場競爭的另一面則是拜金主義、人性扭曲、人際關系的冷漠與緊張。我把競爭比成發動機,把和諧比成潤滑劑,社會需要競爭去推動進步,但是一個發動機不停地轉動,也會有磨損、燒壞的時候,所以潤滑劑是必不可少的。競爭與和諧是互動辯證的關系。
這么多弊病如何解決?靠科學?靠法制?這都是不能完全徹底解決的。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是需要精神的處方。現代社會正在重新呼喚儒學,呼喚仁愛、和諧、節儉、誠信、道德、團隊精神等等傳統美德。
儒學核心價值觀的普世性
人類各種宗教追求、人文理想、哲學觀點,在最高層次上是共通的,即:真、善、美。
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展開哲學、宗教、文化的對話,不同質的文化相互碰撞、溝通、交集、融合,形成文化互補的形勢,一些基本價值觀念日益普及、深入人心,于是產生了價值觀念趨同化的趨勢。原本屬于西方或東方的價值觀念,正在打破文化界限和“思想專利”而日益為全人類普遍認同、接受,如: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仁愛、和諧、誠信等觀念,日益成為全人類都一致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
仁愛、和諧、誠信、中庸,這些儒學智慧,是經過千年文化變遷和社會實踐,證明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精神財富。由于它本身的人文性、實用性的特點,正日益受到現代社會的普遍重視,并為現代人類所接納。如:總部設在美國而在北京設辦事處的“國際教育基金會”,在理念上糅合了基督教的博愛與儒家的仁愛、和諧,成為“真愛”。這說明儒家的根本智慧與核心價值并沒有過時,她正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實際作用,正在成為全人類都能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念。
實際上,儒家的智慧正在現代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新加坡成功的“秘訣”是市場經濟、法治社會加儒家道德(如誠信、節儉、國家意識、團體精神)。
為什么韓劇這么受歡迎?現在的韓劇講的都是家庭瑣事,但很有看頭,這中間除了演技的因素,我認為深層的因素是貫穿了傳統儒家的家庭倫理、道德精神,追求的是一種溫情和諧的氣氛。它感人的地方正在于此。
儒學在現代多元社會的定位
對儒學的發展前景,我很有信心。
當代儒學發展已經有新心學、新理學、新仁學、社會儒學、政治儒學、生活儒學等等。真可謂百花齊放。而我堅持的是新體新用的“民主仁學”思路:“以民主仁愛為體,以科技法制為用”。其特色是繼往開來、創造轉化;新體新用、東西合璧?!疤觳蛔儯酪膊蛔儭笔切味蠈W;“天變,道亦變”是辯證法,是科學發展觀,儒家之道在體用兩方面都需要“與時俱進”。
但當我們講儒家智慧的普世性的時候,要防止企圖用儒學“包打天下”的現象。近年,有人提出“河東河西”論、“東方文化世紀論”,這實際上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F代社會應該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儒學也應該在全人類多元文化大格局中發揮它的作用。儒學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必須建立起適應新時期人類需要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各種形態的新儒學理論還有待于完善、精致與大眾化。
最后,我認為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上,我們應當秉持儒家“民胞物與”、“和諧用中”的精神對待儒家的智慧,也秉持同樣的精神對待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