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2006-03-06
家庭教育,歷來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終身教育時代的學習型社會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對促進和諧社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家庭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組織形式。和諧社會是構建在家庭基礎上的。江澤民同志說:“家家家風好,就一定會促進社會風氣好。”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動力。
(一)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妨礙構建和諧社會
多年來,家庭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主要表現為:一是家庭教育的不平衡性。經濟發達地區、文化層次較好家庭較為重視家庭教育;欠發達地區、文化層次較低的家庭不夠重視家庭教育。二是家庭結構的變化,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的出現,家庭親情關系淡化,弱化了家庭教育。三是轉型期的家庭教育方法失當,存在著“老方法不靈,新方法不明”的困惑。一些家庭期望值過高。功利型的養育觀加重了少年兒童的心理負擔;一些家庭沿襲“棍棒底下出孝子”信條,對子女教育簡單粗暴;一些家長缺乏自律,吃喝玩樂,道德失范;一些媒體對價值觀、消費觀的片面宣傳;一些家長在生活上攀比,養成一些少年兒童好逸惡勞的心慣;網吧對孩子的侵蝕,據調查,中學生上網去過聊天室和色情網的占上網人數的60.5%和10.7%。這些,都給家庭教育帶來新的危害。四是社會對家庭的影響。社會上黃色書刊、音像的流傳、打架斗毆頻繁發生,使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五是家庭潛在危機,一些家庭因父母離婚,爭吵不休,少年兒童缺乏家庭溫暖;一些家庭因債務四處奔波,使家長無暇顧及教育;一些家長下崗失業,使少年兒童加重生活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在困擾著家庭教育,也妨礙構建和諧社會。
(二)構建和諧社會和和現代家庭教育的關系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相適應的現代家庭教育。現代家庭教育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又能提高現代家庭教育水平。這是因為:一是和諧社會靠一代代具有社會文明的人們構建,而青少年是建設當代社會文明的主力軍。因此,需要加強現代家庭教育。二是現代家庭教育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教育理念、方法需要一個鑒別理順的過程;也就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當前的家庭教育不僅有傳統的,還有當代的、國外的家庭教育。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良莠不齊。造成了一些家長教育思想迷茫、教育方法失當。這就需要規范現代家庭教育,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三是正確引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才能加速構建和諧社會。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辯證統一的。從家庭來講,全國3億多家庭,情況各異,沒有絕對相同的模式。而當前媒體宣傳,家庭教育存在單一化、模式化現象,忽視了家庭教育個性化的特征。如天津郝氏父子的協議書、“家庭作業--給家長洗腳”等。媒體宣傳的極端化,無益于現代家庭教育,也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四是家庭教育需要社會的配合和支持。因為家庭與社會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家庭教育需要貼近社會、了解社會,和諧社會也需要家庭教育。當前,家庭教育一方面通過信息社會快速傳達;一方面由于樓層建筑活動空間縮小原因,使家庭教育走向封閉。家庭與社會的最佳結合點難以選擇。少年兒童的社會活動空間越來越窄,鄰里少年兒童往來率較低,社會間人們的信任程度降低,都是當前面臨問題,都需要社會配合和支持。社會要更多地關心家庭教育;要建設和開放少兒活動場所,提供更多的活動載體。
二、發展現代家庭教育與繼承傳統家庭教育的關系
和諧社會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和諧社會是穩定、發展、文明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繁榮社會。當時,民風很好,稱得上“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段時期成為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家庭教育的思想發展和延續的最佳時期。勤勞、誠信、謙和、樸素等傳統得到了弘揚,從而形成中華民族優良品質。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如多年形成的“學而優則仕”、“無商不奸”、“謙謙君子”、“酒香不怕巷子深”等思想,都受到了有力的挑戰。家庭地位的變化,男女平等改變了“男主外,女主內”格局。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家庭走出了封閉。國外家庭教育模式的滲透,推進了家庭民主和開放。現代家庭教育面臨著四個挑戰。一是談到現代家庭教育,就排斥傳統家庭教育思想、方式。二是談到現代家庭教育,就照抄、照搬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全盤西化,總認為歐美家庭教育優于中國家庭教育。三是談到現代家庭教育,就盲目推崇某種做法和經驗,不切實際的予以推廣,如胎教、早期識字教育;而忽視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一味地推行“快樂教育”、“賞識教育”,而忽視挫折教育。推行民主家庭氛圍,而忽視父母在少年兒童中的權威作用。一些本來辯證的教育方法、經過包裝后出現了極端化。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本身是個復雜的過程,學習也是艱苦勤奮的勞動,而快樂是因為對學習產生了的興趣。當少年兒童成長以后,殊知成長道路的艱難。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的童年是歡樂的,但任何的成就都是艱苦勞動的結晶;都是鍥而不舍,奮發進取的碩果。在成長的道路上,幾乎沒有快樂的天才,而更多的是在荊棘叢中敢于攀登的勇士。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也不是靠蹦蹦跳跳,一時的興趣就能跨進大學殿堂的。一些通過表揚贊賞的“乖孩子”,也會出現自傲現象,長大后,方知人生并不是一片贊美聲,從而感到頭腦空虛,思想脆弱。事實上,家庭教育不會有包治百病的“ABC”;也沒有適合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少年兒童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模式是家長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來的教育子女的規律。在當前家庭教育中,還出現了不少盲區和誤區,集中反映出教育手段不靈的特點。如:對孩子不能體罰和必要的懲罰手段;學習多多益善和學有所長;模式教育和因材施教;成績測評和客觀評價;學習時間長短、作業量多少與學習成績好壞的關系,都存在一個“度”,都有一種辯證關系,四是家庭教育表現出口里不一。一方面強調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更多的家庭為應試教育奔忙。據調查:在城市有60%的家庭請過“家教”,輔導孩子應付考試;有80%的學生上過各類輔導班。應試教育雖然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但目前,“一分定終身”的制度,在分數面前的不同境遇,使家長更為實際些,使家庭不能覬覦應試教育。所以,中國的家庭教育也不能脫離中國的國情。即13億人口和嚴峻的升學、就業形勢。這也是多年素質教育受阻的原因。試想一下,北京的考生與江蘇等省考生錄取分數線相差近百分,江蘇等省的素質教育又從何處入手?這樣勢必出現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一手硬一手軟現象。素質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就顯得蒼白無力。家長在教育子女上自然出現了“重智輕德”現象。
三、構建和諧社會中家庭教育有效模式及其途徑
既然構建和諧社會需要良好的現代家庭教育。那么,就有必要完善適合多數家庭和特殊家庭的教育模式。用這樣的模式指導家庭教育。
(一)實踐是檢驗家庭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徑
任何家庭教育模式在推廣中必須結合實際,切不可盲目照抄照搬。任何模式是在一定時空中完成的。要因勢利導,絕不能一成不變。在家庭教育模式推廣中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針對性,不能搞絕對化。
(二)現代家庭教育的有效模式
1、學習型家庭模式。家庭需要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要關心國家大事,要善于學習,學習法律道德、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要關注子女學習,做好子女的表率。家庭成員要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還要有較多的文化投入,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
2、民主型家庭模式。讓孩子享受親情的關懷、家庭的溫暖。孩子作為家庭中有發言權的一員。家庭有討論、抒發個人見解的氛圍,家庭有歡樂、和諧的環境。民主型家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最好的約束方法是家庭的公約與父母的示范作用。
3、開放型家庭模式。家庭成員之間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減少,子女從小就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親情關系更像是朋友。隨著子女年齡增長,他們的自主意識更強,家庭的依存靠道德和理性去支持。開放型家庭強調個人的自主性,但在初期需要父母的教導,不能讓子女放任自流。
4、管教型家庭模式。以管理教育為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是平等的。父母多于理性的教育,對子女傾注更多的關愛,管教型家庭不能無視子女的意見,也不能使子女對家庭有過分的依賴,他們逐漸長大以后應該給予更多的自立。
5、獨立型家庭模式。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中,不少孩子過早地獨立生活。他們靠自己安排飲食起居,安排學習娛樂,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社會要幫助他們,提供較多的活動空間,通過送“親情溫暖”的方式,讓他們得到愛。如一些地方倡導的“代理父母”、“校外輔導員”、“老年志愿者”等,使他們享受一般家庭的樂趣。
6、自強型家庭模式。一些特困家庭、殘疾家庭子女在生活、學習中也會遇到諸多的困難,社會應伸出援助之手。可以利用捐助等形式讓孩子完成學業;通過“園丁聯系卡”方式,讓孩子心靈得到交流,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從而使這些孩子健康成長。
顯然,以上六種模式是教育子女的有效模式,這些模式也有互補互融的特點。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模式,一是功利型。家長總要求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比別人強,從而無限地增加孩子的生活壓力。二是享樂型。家庭教育無限地滿足子女物質需要,從而養成子女好逸惡勞,攀比自私的心理。三是爭吵型。家庭成員相互爭吵,子女鬧得不能安寧,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四是松散型。家庭成員之間無約束力。家庭徒有虛名,家長生活不檢點,沾染社會惡習,導致家庭成員犯罪,從而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顯而易見,這四種模式將不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三)普及現代家庭教育模式的對策
1、更新家庭教育觀念。要提高認識,讓家長懂得家庭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正確處理家庭與社會的關系,要讓家長明確:“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的進步的影響是終身難忘的。”把育兒作為一項社會責任承擔。
2、掌握家庭教育方法。要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要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要把德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在進行智力開發同時,先要注意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3、營造良好社會空間。家庭教育離不開社會,社會可以開辦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少兒活動室、開通家教熱線,舉辦各類家庭文化活動,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4、大力開辦家長學校。要使更多的家長從家長學校里了解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的教育方法,開設有針對性的教學班,如單親家庭學習班、流動人口子女家長學習班、外出打工父母學習班等。家長學校要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讓家長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總校、講師團作用,提高家長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效果。
5、組織一支志愿隊伍。通過發動社會“五老”人員和關心少兒事業的人士,幫助、關心少年兒童,特別是為單親家庭、特困家庭、殘疾兒童、留守兒童家庭提供更多的關愛,讓他們在關愛中成長。
6、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可以用身邊的模范家長和少年兒童去激發家庭的教育意識,可定期舉辦評選活動。如“好家長”、“好孩子”、“好少年”等,激勵家長與少年兒童的進步。
總之,搞好家庭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不斷研究和實踐,就一定能搞好現代家庭教育,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和家庭美滿幸福;就一定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