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昨天的記者招待會,有個細節讓人不無感慨。
一位國內記者在提問時說道:盡管中國領導人多次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但是國際上還是有人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種威脅……
當有外國記者提問時,總理也苦口婆心地對中外記者強調中國和平發展的主旨,宣示中國的國情。這讓人不由想到,連那些漢語說得都頗利落的外國記者,都不能中肯地了解中國,遑論國外民眾?一些妖魔化中國的輿論,何以在一些人當中頗有市場?對外普及中國國情、中國文化、中國發展理念的工作,是不是不能光靠總理苦口婆心地來做呢?
俗話說,通則不痛。如今地球仿佛已變成一個村落,西方某位明星打個噴嚏,會當即成為中國娛記的花邊新聞,似乎我們同地球的每個角落都觸手可及。
但是,文化的隔膜其實仍厚重如山,讓人難以逾越,順暢地溝通,有時近乎奢望,特別是對于經濟上相對弱勢的發展中國家,“不通”之痛,更經常遭遇。甚至一些本來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也往往被渲染成了“別有用心”,較近的例子,如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失敗。還有溫州商人在海外遭遇的鞋廠被焚事件等,和溝通不夠、忽視中國文化、中國企業的形象宣傳也大有關聯。在民間,很多有出國體驗的同胞都會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有些海外百姓,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港臺功夫片的膚淺層面,甚至把博大精深、溫良恭儉讓的中國文化,僅僅理解成“功夫”一詞,以為中國人個個身懷絕技,一言不和,就會大打出手。而國內一些在海內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也熱衷于宣揚帝皇威加四海的文治武功。更使一些人將中國和平為主線的歷史文化演繹成兇悍好戰、動輒尋釁的漫畫形象。
也是在兩會上,趙啟正委員有感而發,認為:與中國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則是嚴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
不能小看這個“文化赤字”。當你實力孱弱、別人不屑了解你時,不通之痛還并不明顯。但是,當一個東方大國和平發展、國力增強時,一些海外人士心存疑慮,則需要做客觀分析。這時候的隔膜,可能就會誤己誤人,甚至會因為“不通之痛”,錯失和平發展的良機。看來,我們需要的是對外加強文化交流,加強解疑釋惑工作,多運用海外人士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銷”中國文化、宣傳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
我們的鄰居韓國,就非常聰明。他們在漢城奧運會上,成功地塑造了韓國樂觀平和、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一舉扭轉長期戰爭狀態帶來的壓抑陰郁感覺。最近,一部《大長今》又贏得了包括中國觀眾在內的眾多“粉絲”,展示了一個溫文爾雅、精致優美的韓國。現在,中國也面臨著展示自己的最佳時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將接踵而來,我們真的已經做好準備了嗎?真的能完美地呈現一個真實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化嗎?有位學者曾經意味深長地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但我們從不張牙舞爪,別忘了,我們也有龍鳳呈祥……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