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沒有健康就談不上快樂、幸福,一個國家沒有高身體素質的國民就不會有生氣、活力。改善環境、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是人類謀求發展的目標之一。尋求發展、環境與健康的相關協調對確保21世紀每個人的健康安全至關重要
國內外專家測算,我國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8%-13%。環境健康問題已給我們個人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歷史經驗證明,人類今天的抉擇將決定自己及子孫后代的生命健康。投資健康應是效益最高的發展舉措
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考慮改善環境的戰略問題。建議加強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研究。開展重要環境污染物人群背景值調查,建立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識別和評價標準。建立環境健康基礎數據庫,提出阻斷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的技術途徑和控制政策
《里約宣言》第一條原則就是:“人類處于普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健康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沒有健康就談不上快樂、幸福,一個國家沒有高身體素質的國民就不會有生氣、活力。改善環境、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是人類謀求發展的目標之一。尋求發展、環境與健康的相關協調對確保21世紀每個人的健康安全至關重要。
環境健康問題通常分為兩類:一是與貧困和發展不足有關的傳統環境健康問題,如缺乏安全飲用水,基礎衛生設施不足,病原體食物污染,燃燒和燃燒方式造成室內污染,自然災害,傳病媒介等等;另一類是與不可持續發展、不可持續消費有關的現代環境健康問題,如:城市人口密集,工業、農業造成水和空氣污染,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和重金屬污染,重復出現的傳染病,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濫用環境激素引起的食品污染等等。環境健康問題及相關健康風險已開始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
人類引以為自豪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過度開發自然的惡果可以歷數很多,但最直接最必須面對的就是日益積累的環境污染已從生產、生活的全過程——衣、食、住、行、用、玩各個方面向人類襲來,幾乎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大自然的報復使人類在付出可觀的經濟代價的同時也付出了健康和壽命。
近年來因居室裝修材料造成的室內氨、苯、甲醛、氡超標引發各種疾病的案例屢見報端。某大城市兒童醫院一位主
國內外專家測算,我國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8%-13%,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中國空氣嚴重污染地區死于肺癌的人數是良好地區的8.8倍。衛生部的官員說,2003年中國疾病經濟負擔達到了1.2萬億元,占GDP的10.3%,增長速度高于GDP的增長速度。
環境危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明顯的,環境健康問題已給我們個人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由于貧困和快速工業化的雙重壓力,環境與健康風險呈增長的趨勢。雖然我們尚不能確切回答某些環境因素的風險有多大,但減少環境威脅無疑會改善人類健康和福利。歷史經驗證明,人類今天的抉擇將決定自己及子孫后代的生命健康。沒有良好環境作保障,人類社會的任何發展目標都將是空洞而無意義的。而投資健康應是效益最高的發展舉措。
目前改善公共健康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和其他臨床手段,而與之密切關聯的改善環境的戰略問題則考慮不多,往往事倍功半,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更是不堪重負。現建議如下:
一是改對健康影響水平的補救性干預為預防性干預,從源頭控制減少危害發生。預防性戰略的核心是解決貧困和重視發展可能導致的意外后果。它包括控制人口增長,提供基本的衛生教育,建立完善的衛生設施及其網絡,制訂著眼長遠的國家及地方產業發展政策、技術政策、能源政策、強制淘汰已知對健康有明顯不利影響的產品和有害化學品。
二是將主要針對疾病治療的關注轉移到更為廣泛的致病的環境問題上,從傳統意義上的末端控制轉向關系環境健康的全過程。
三是加強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研究。開展重要環境污染物人群背景值調查,建立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識別和評價標準。建立環境健康基礎數據庫,提出阻斷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體健康的技術途徑和控制政策。
四是從污染物遷移轉化、人體暴露、流行病學、毒理學、健康效應經濟評價等角度研究制定環境基準和標準。加強監控,嚴格執法。提高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能力。
全面啟動預防性干預,調整驅動力的發展方向的成功,取決于有遠見的計劃和整體考慮,取決于部門之間的充分合作,更要靠中央的意志和國家的決心。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環保總局原副局長汪紀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