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明認為,跨國企業要在中國本土站穩腳跟,就必須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鴻溝,而從事公益活動,是融入東道國社會的有利方式。
傅小明在結束采訪時引用了友人一句話:做公益的終極目標是由理念走向生活,不是懸在半空中,是讓理念落地,撒落于生活的沃土上,這之間有一個路徑問題,即Way的選擇,付諸行動是尋找解決途徑的最佳方案。
2003年,是傅小明進入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第六個年頭,這些年他一直從事安利(中國)對外事務方面的工作,現擔任安利(中國)對外事務總監一職。
記者:許多跨國企業對公益活動極為熱衷,似乎都有著各自的考慮或偏好,就安利本身而言,對公益贊助的熱情投入基于那種考慮?
傅小明:無論哪家企業,選擇做公益事業,都是基于樹立、提升一個良好的 其公眾形象良好愿望,也可以說這是順應了我們現在商業文明社會的需要。當今社會,企業的公眾形象已是一項衡量其核心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與平衡,承付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社會道義,這是一個健康企業公民應達到的基本水準,同時企業若能對社會公益福利事業能夠有所作為的話,這不僅能幫助企業提高自身公眾形象,而且對社會公眾都有著實際的意義。
記者:對于跨國企業而言,在開拓和建立市場的過程中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十分重要,安利每年致力于中國公益事業的投入是否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傅小明:作為跨國企業,要在中國開拓和建立市場,并確立自身的長期行為及戰略發展目標,就要認真的學習了解中國的國情,積極主動加強和政府的溝通與合作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前提。事實上,很多跨國企業做公益并非都完全出于與政府部門建立良好關系這個目的。它們當中多數已經過了創品牌建立市場的時期。之所以始終堅持投入公益事業,很多程度上是盡一個企業公民的職責,把公益作為回饋社會的最好方式。總之,跨國企業要在中國本土站穩腳跟,就必須逾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鴻溝,而從事公益活動,是融入東道國社會的有利手段。再有,我認為,無論外資還是內資企業在積極促進并保證自身各種生產、市場行為健康運行的同時,能夠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政府、為社會分擔、分憂,理應得到公眾的尊重和贊賞。拿安利來說,作為一家國際知名日用品生產商,安利早已其家居、個人護理日用品、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及雅姿美容化妝品享譽全球各大市場,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有8年,通過自身不斷的完善發展,安利(中國)的業績始終保持了平穩向上的發展態勢,8年間安利(中國)不僅致力于企業的經營發展,同時也一直不遺余力地投身各項社會公益活動,開展了的各項內容廣泛的慈善公益活動達500余項之多,涉及環保、兒童、教育、賑災和精神文明等各個方面,對各項福利事業的投入及各項捐贈累計超過7000萬元人民幣,而兒童和環保成為贊助活動的兩大主題,為此,安利(中國)贏得了70余項榮譽稱號,這期間屢次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全國慈善楷模”等稱號。通過贊助實施這些公益活動我們高興地看到不僅我們企業的員工和營銷人員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時還喚起了社會更多人的慈善意識,帶動了更多的人支持參與這些活動,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記者:據說2003年是安利(中國)的兒童主題公益年,公司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主題作為公益活動內容?具體有什么實施計劃?公司希望這一主題活動預期達到什么樣目標?
傅小明:一直以來,兒童和環保是安利贊助的兩大主題。2003年被安利公司確定為“兒童慈善年”,并在全球80多個分公司所在的國家同時發起了這項愛心活動,在中國開展的“愛心手牽手”活動,正是安利美國總部發起的“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活動的一部分。安利(中國)在這項全球性的活動中走在了最前面,樹起了關愛兒童的旗幟。自去年9月以來,安利(中國)實施了一系列與兒童有關的公益活動:向中國5000所希望小學捐贈足球、在春節期間為全國9家SOS兒童村的孩子送去溫暖與祝福、大力贊助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安康西部行”活動、與“兒基會”聯手在安利全國110多家店鋪開展零錢慈善捐款活動。
就目前來看,中國很多偏遠地區,特別是西部的許多貧困兒童面臨著各種不良處境,這些兒童確實需要幫助,但這并不是中國兒童面臨的全部問題,結合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兒童的情況來看,我們的兒童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教育和關愛。今后,安利公司會在中國的東部和西部同時開展各種關愛兒童的活動,例如,在西部貧困地區支持教育和醫療事業;而在東部發達地區則開展培養愛心、爭當先進等“陽光”主題的活動。今年下半年,安利還將繼續贊助“安康西部行”活動,贊助規模會超過以往。安利希望通過社會各界對“安康西部行”的大力支持,由中國兒基會推行的這項活動一定使西部的青少年“遠離失學”,“遠離疾病”,“遠離傷害”,“遠離犯罪”,使他們成長為具有科學文化知識、強健體質和健全人格的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記者:一般情況下,跨國企業進行公益活動都會通過NGO去完成,但據我了解安利目前的很多公益活動都是通過公司自己去執行的,對此,您怎么解釋?您認為今后跨國企業在中國做公益是應該趨向于與NGO合作,還是趨向于自己執行?
傅小明:的確如此,按照國際慣例,一般企業進行公益活動都會通過NGO(非政府組織)去完成,安利根據自身組織結構將公益活動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全國性的大型活動,如安康西部行、希望工程、春蕾計劃等。這些活動會依靠總部的力量選擇NGO組織,如青基會、兒基會等合作進行。為使公益活動的實施開展更具規模效應,安利樂于親自參與并操作實施活動,這主要因為安利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全國除西藏外的各個省份/直轄市我們都有分公司和相當數量的員工,這種資源優勢使安利開展活動很容易遍及全國并帶動社會的廣泛關注。
安利做公益主要采用的方式也是以總部組織的大型活動為主線,全國各分公司配合和推進活動。去年安利發起了一項“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綠色”的環保活動,承諾要在3-5年內在中國各個省份種植100萬棵樹。在總部的號召下,去年有26個省的分公司配合總部進行了這一活動。今年與全國婦聯合作開展零錢募捐活動也是由安利總部發起、地方分公司配合實施的。當然,各地分公司也根據自身情況支持當地政府實施開展一些公益活動,為融入所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及改善當地社會福利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跨國企業在中國做公益,依靠一個政府機構或強有力的公益機構是非常有效的。為使活動更加有效率,安利下一步將會選擇一個或多個大型的國際、國內公益組織進行合作,開展更多的大型活動以提高活動的效率。這種合作是一種雙向的,安利捐款給NGO,但前提是這些NGO可以提高安利捐款的效益。我們會盡量使所進行的公益活動科學而有效。跨國企業選擇那一種方式做公益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讓自身真正參與公益活動之中。說到這里,我想引用一個朋友的話:公益的終極目標是由理念走向生活,不是懸在半空中,是讓理念落地,撒落于生活的沃土上,這之間有一個路徑問題,即Way的選擇,付諸行動是尋找解決途徑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