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晚會上再度上演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消費案件,其中關于短信詐騙的短篇應該能讓許多人都產生共鳴。
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吧,有時甚至半夜睡覺的時候都能收到類似的短信,要么中獎,要么通知你的銀行卡的消費情況,要么銷售槍支迷藥……騙子讓你先寄去手續費、個人所得稅、保險費、保證金等費用,或者假冒銀行中心讓你將處于“危險”狀態下的賬戶金額轉入他們的戶頭……這種中獎短信和銀行卡被盜刷的內容,讓許多人受騙上當。
在受騙者中,各個層次的人都有。曾有新聞報道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知名退休老教授先后8次累計被騙走了14.7萬元。還有人將一輩子的積蓄都專帳給了騙子。“不是我們聰明,是那些人太笨了。”一個騙子向警方交代,“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傻的大魚,收錢收到手都軟了,對方還意猶未盡,非要再上當。”
在看有關“銀行卡盜刷”短篇的時候,我也曾驚訝故事中受害者的判斷力是不是出了問題。對方提供的電話疑點多多,為什么消費者就毫不猶豫地打將過去,甚至在對方提出轉帳要求的時候,也照做不誤。真正的銀行卡中心電話和報警電話只有在知道上當受騙后才得到正確的使用。受害者真的太笨了么?
我想起自己最近的一次上當經驗。春節期間,北京西客站擠滿了人,接站送站的人很多。我剛下火車,手機沒電了,聯系不到接我的朋友。這時一個小女孩過來向我求助。說想借20元錢打一個長途,因為錢包和手機都被偷了……我想起自己的困難,對方要求的數額也不是很大,于是毫不猶豫地“借”給了她,然后接著等人。在我百無聊賴地等待的時候,發現身邊有許多類似的求助者徘徊在出站口。我仔細觀察了一會兒,發現他們居然是一伙的,而且說法和向我求助的小姑娘如出一轍。我這才知道自己上了當。等朋友來了以后,我們一起找到車站的警察,向他報告了我們知道的情況。警察叔叔對我們說,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不要輕信,之后似乎也沒有采取措施的傾向。
分析起來,騙術的基礎就是心理戰術。我們為什么會上當受騙呢?因為三道心理防線被騙子攻破。第一,善良,對應“街頭遭騙”。對于很多人來說,街頭遭騙多是這種原因,騙子不但騙了金錢,還把踐踏了我們出于善良內心的真誠的信任。第二,焦急,對應“銀行卡盜刷案”。因為人們在得知自己的財產受到威脅時,容易選擇最直接的方式進行維護,這就是為什么人們“頭腦簡單”地只直接撥打了騙子提供的號碼。第三,貪小便宜。這我就不多說了,這種人被騙活該。
近年來,由于騙術的增多,社會輿論借助媒體提醒人們“不要輕信”,甚至“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但其中存在這樣一種矛盾。這種善意的忠告背后,隱藏著這個社會的誠信危機。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一個兩年前發生的故事:一位西安的農民撿了一個密碼箱,里面有一萬多元現金以及各種票證和證件。拾主打電話給已經回到成都的失主,讓他去領,但失主怎么也不相信一個農民會把拾到的巨款還給他,他斷定小偷要來敲詐他了,于是他說:“我沒空,如果是真的,你們就給我送過來!”拾主到達成都后,失主安排好交接的地點后報了警,希望來個“甕中捉鱉”。——這個成都人的“警惕性”倒是夠高的了,但如果世人都像這樣,社會運行的成本也太高了。
我們不希望再受騙上當,但我們也希望善良和信任不要因警惕而在我們心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