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刊發呼吁向貧困山區孩子捐贈舊書的報道與評論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市民紛紛來電要求捐書。
那位江西籍父親想不到,他向晶報寫下的這樣一封求助信,會在如此多的深圳市民間獲得積極響應。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連日來人們的愛心還在不斷醞釀和發酵:深圳發行集團打算向山區學校捐出5萬元的新書;一位肖姓市民希望長期資助一位山村孩子;一群白領媽媽則打算為深圳的外來工子女建一座舊書圖書館,而一位在深工作的臺灣
在這里,我們要向每一顆跳躍的愛心表達由衷的敬意。從中可以看出,愛心不僅是可以彼此傳遞的,它還是共振甚至聚變的。也就是說,在一種特定的情感氛圍的感染之下,人們的愛心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愛心的每一次點燃和釋放,其能量足以幫助我們驅散世間的種種寒冷。
我們更可以感受到的是,社會的愛心其實是一座富礦,蘊藏著巨大的超乎我們想像的人性熱量。我們看到,無論是由捐贈舊書引發的這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心行動,還是此前為我們熟悉的大街小巷的義工身影;無論是跨國界的支教活動,還是一次又一次的環保之旅,等等等等,都是市民一種自發自覺的過程,張揚的都是一種志愿精神。這種來源于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珍貴而且偉大。
慈善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情懷,對社會來說則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力量。社會缺少的往往不是愛心,而是發現與引導。因此,對于這樣一座人性的富礦,我們可以也應該在制度層面上來進行更好地采掘。
我們呼喚更多有公信力的機構來倡導、引導社會愛心。持續激蕩的深圳“關愛行動”,就是這樣一種發現、釋放愛心的行動。其實,就像詩人所吟唱的,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一個愛的重洋,哪怕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關切的動作都可能使之滿溢而出。我們希望,接下來還有更多的人匯入這樣的愛心河流,并從制度設計上使之有一個更合理的流向,以發揮愛心更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