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體制市場化完全錯誤 改革必須政府主導
2006-03-21
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正面臨尷尬境地: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療衛生籌資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國位列191個成員國中的倒數第四位。
兩個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國在醫療體制改革中的困惑。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完成的一份針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現有的醫療衛生體制出現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期待變革。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的參與者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6年會的預備會上指出,正是由于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過多地利用了市場化機制,才導致了現有衛生資源分配嚴重不公的局面,使得處于高端的城市大醫院發展越來越快,而低端機構,尤其是農村鄉鎮醫院、城市社區醫院等逐步萎縮,甚至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
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預是造成中國有限的衛生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貝漢衛在此次論壇上說,目前中國政府在總體醫療費用中的公共投入僅為17%,而美國政府至少投入了總需要的45%,幾乎是中國的三倍。在中國有一些醫療衛生功能難以實現就是因為沒有政府的資金。
群眾看病貴、看病難是今年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的一個焦點話題。中國近20年來在醫療衛生領域實行的市場化機制導致了政府職能逐漸弱化,公共財政投入日益減少,其直接后果一方面造成醫療費用不可遏制的上漲,另一方面使得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為擴大收入轉向發展昂貴的專科治療性服務。
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高衛中告訴記者,如果中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這種“趨利”趨勢不加以控制,未來中國幾代醫生可能就會迷失正確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醫療服務,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
高衛中說,中國未來的醫療改革必須采取“政府主導”的方針,糾正醫療服務當中的市場失靈問題,滿足13億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
葛延風在論壇上勾畫了未來中國醫療改革的目標和框架。他指出,中國的醫療改革應立足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終目標,構建面向全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具體的改革思路是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作為服務提供主體,通過政府直接財政投入,結合財力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免費向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并大比例補貼基本醫療服務,患者只需少量付費。這一保障體制應當是城鄉一體化的,其基本職能就是確保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
葛延風建議,在這一制度之上,現有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以繼續保留并通過進一步改革予以完善,以滿足更多人的更高醫療需求。
葛延風測算,要構建這樣一個體系所需要的投入大致在每年1500-2000億元之間,相當于2005年中國3萬億元財政總收入的5-7%,相當于2005年中國GDP總量的1-1.5%,相當于目前中國衛生總費用的1/4-1/3。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能力是可行的。
來源: 新華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