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長期致力于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伴隨這一過程,中國政府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國政府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
一、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中國政府明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提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目標,并相繼實行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政策,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制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并組織實施,包括養老、失業、醫療、工商和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實現兩個確保。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針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突出困難,及時提出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有效的保障四千萬退休人員、28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以促進再就業為中心,基本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并軌。截至2005年底,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已減少到61萬人,其中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下崗職工都能足額領到基本生活費,并為他們代交社會保險。兩個確保目標的實現,緩解了國企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社會振蕩,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有力地促進體制轉軌和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
2、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基金的收入持續增長。2005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比2000年底增加了3800多萬人、200多萬人,9900多萬人,4千多萬人和2300多萬人。2005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總收入接近七千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要多,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3、社會保障資金籌集和監管機制不斷加強。積極的調整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資金。五年來,中央財政養老保險的補助資金達到2200多億元,作為中央政府的戰略儲備還積累了兩千多億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進一步強化基金的監管工作,完善基金管理和監督的法規,嚴防擠占挪用基金,研發探索基金的投資運營和保值增值,有效地維護了基金的安全。
4、社會化管理服務取得突破。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是減輕企業的社會事務負擔為參保人員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工作,2002年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社會保險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建設,到2005年底,三分之二的企業退休人員納入了社區的管理,同時,城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普遍建立,社會保障服務職能延伸到基層,加強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為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創造了條件。
5、積極開展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2001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后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開展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試點的重點是推進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積極促進再就業,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帳戶,建立養老保險的長效機制。目前試點工作已經基本完成,為在全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累了經驗。中國政府已經決定,今年將落實個人帳戶的試點再擴大到8個省市。
二、中國社會保障的改革面臨的挑戰。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存在著覆蓋方位比較窄,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基礎比較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還將面臨長遠的深層次的矛盾,必將迎接諸多嚴峻的挑戰。
1、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0%,按國際通行標準中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同西方工業化相比,中國的老齡化具有規模大、速度快、負擔重的特點。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城鎮養老負擔系數將大幅增加,醫療費用將隨之加重。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時期,就要解決比發達國家面臨的更為困難的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恰當的應對之策,不僅社會保障制度無法平穩運行,而且將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城鎮化進程加快。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的城鎮化率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由此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人口設定和實施的。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轉移勞動者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二是大量地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以后,農村老弱的基本問題更加突出,如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中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3、就業形式日益多樣化。中國的就業格局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吸納新生和存量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大量勞動者以靈活方式就業,傳統的以單位為本位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適應這種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為數眾多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尚未納入社保的覆蓋范圍,如何適應就業形勢變化的格局,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必須研究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在冷靜面對挑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存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經濟正處于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不斷加快,社會各界對社會保障廣泛的認同和期待,都將為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
三、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主要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立足基本國情,按照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鎮社會保障和農村社會保障,統籌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作用的原則。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進一步健全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1、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制度創新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關鍵。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做好制度和資金準備,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在全國逐步做實個人帳戶,真正實現“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模式轉換,積極穩妥的做好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改革,建立待遇水平與履行義務更緊密聯系的機制,制訂省級統籌的規范標準,加強分類指導,逐步建立規范的省級統籌制度。同時,研究制訂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積極穩妥的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制訂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政策,逐步探索建立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覆蓋面的大小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保障的總體狀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艱巨任務,我們將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優先目標。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使越來越多的中國老百姓享有社會保障、提高人民的福祉。
3、加強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鹗巧鐣U现贫鹊奈镔|基礎,是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我們將依法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做到應收盡收,積極調整各屆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做大做強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鼓勵用人單位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4、加強社會保障的管理基礎。良好的管理是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行的保證,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快勞動保障信息系統工程建設的步伐,盡早實現社會保險的全國聯網,提升管理手段。
5、加強社會保障的法制基礎。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遇到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法律保障能力弱、監察執法手段不足有關,《社會保險法》已經列入了我們的立法規劃,我們將積極配合力爭這部法律盡早出臺,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同時嚴格監察執法加強社會保障的宣傳,提高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用人單位依法參保交費的自覺性,提高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
下面談幾個具體的問題。
建立和諧社會中,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過程當中,我認為我們社會保障應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的基礎之一。也可以說,沒有社會保障這樣一個基礎的支撐,構建和諧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從理論上分析應當起到什么作用。你剛才提到我們現在社會保障究竟能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我覺得有這么幾點:
第一,我們最近這幾十年來,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社會保障體系是初步的作為一種框架建立起來了,而且在逐步的發揮它的作用。我認為從進步的意義上來講,我們這些年社會保障的進步是很快的。
第二,由于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很繁重的任務,而且社會保障的水平歸根到底要根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所以在我們國家現在,例如,各地的收入發展水平很大;城鄉的差距還很大。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社會保障能夠保障起全國構建和諧社會。使其都能發揮出它理論上說到的應當發揮得作用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從我們的工作上我們要進一步努力,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任何國家包括現在的發達國家都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發達國家搞社會保障100多年,現在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要解決的突出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另外一方面要看到這里一個要有一個過程的。
由于現在我們是社會統籌層次比較低,妨礙了勞動力的流動,妨礙了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在去年11月份,國務院批示的《完善企業社會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關于提高統籌層次有了明確的要求,即盡快實現省級統籌,為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準備條件,這已經寫在《決定》里,當然推進還要有個過程,我們現在在東北三省搞了試點,在試點過程當中都已經實現了省級統籌,其他的省市也搞了省級統籌的,這項工作繼續進行。
養老保險的覆蓋問題
現在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在城鎮是一億七千多萬人,這中間有四千多萬人是享受養老待遇的,有一億三千萬是在職工交納,那么城鎮現在就業的職工有兩億六千四百多萬人。正像你所說的大量的非公有制經濟在靈活就業上沒有被覆蓋進去,這是事實。從我剛才這個帳上可以看出來,現在在城鎮就業人中,兩億六千多萬人中只有一億三千多萬人參加并交納養老保險,所以我們要逐步擴大這個覆蓋面,把這些靈活就業人員在非公有制就業中也吸納養老保險中來,這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去年一年新增養老保險制度一千多案,我們在“十一五”規劃中,每年都要新增一千萬人以上,進入養老保險。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這些人群覆蓋進去。
至于為個人帳戶積累資金的問題,我們在前一些年,雖然建立了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也就是是現收現付制和部分積累制相結合的這樣的制度,但是實際上,這些年來我們并沒有給個人帳戶真正的注入資金,只是一個記帳的辦法,這對將來應付人口老齡化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國務院已經做了決定,通過東北三省的試點,現在逐步擴大全國其他省市區,真正把個人帳戶做實,不可以搞現收現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中央地方財政為了保證現收現付的資金需要,就要再注入資金。至于將來你說的能不能個人帳戶除了8%個人繳費外用統籌帳戶還可以做一種激勵辦法,這只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我想今后可以把8%個人帳戶真正的做實,就是一個很重的任務。
我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國家來說,養老金這種制度、這種征繳和發放的辦法對每一個企業的感受不一樣。因為有一些老的、在職的職工和退休職工比例比較高,退休人員很多,你要負擔他的退休人員,企業是無力承受的,尤其是一些新辦的企業他還沒有多少退休人員,基本上交納養老金的人員,好象沒有感受到自己是不是享受到養老金待遇。正因為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需要全社會來統籌管理。
因為每一個企業總要經過年輕,成長時期這樣一個過程,最后才成為一個老企業的過程,我們現在在建立這個制度時,一方面,用社會統籌部分來解決養老金公平負擔問題,同時,也從職工本人的工資里征收一塊來為他未來提供積累。也就是說這個社會在即將來老齡化后,即現在對20、30年以后減輕未來那時的養老金負擔,我想我們現在設定的是這樣一種制度。作為對職工負擔養老金在一定意義上來講,你要為職工交相當于他工資20%的養老金。只有企業可以做到這一條,將來企業有多少職工養老退休,社會、國家都是可以負擔的。
農民工的社會保障
我們國家的農民工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也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我們現在國家講農民工,就是身份還是農民,但是實際上已經離開了土地,出來做工了,這樣一部分人在全國現在有2億。這兩億人大約有一億兩千萬是離開了農村進城來務工,叫做進城務工農民。還有八千萬離土不離鄉親,就是離開了土地不搞農業了,但是就近在自己的鄉鎮企業里工作。所以加起來是兩個億。農民工為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為城市的建設做了很大貢獻。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理應受到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關于農民工的問題,國務院在經過兩年時間的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已經制訂了一個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其中包括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這個《意見》涉及到我們社會保障方面的,首先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傷保險全部納入進來,這也是我們調研過程當中,農民工反映最強烈的一個問題。
第二解決他們的大病統籌,就是得了大病怎么治為內容的醫療保險。首先解決好這兩條。至于農民工的養老保險怎么做,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到城鎮的養老保險制度和將來農村實行什么樣的養老保險制度,城鄉的養老保險制度怎么樣互相銜接的問題。因為進城務工的農民有些在城市有了固定的職業,有了住房,已經逐步的成為城市的一員,融入了城市生活的,他可能愿意參加城鎮的養老保險,有些是年輕力壯的時候到城市里來務工,年紀大了將來在老家住了,不做進城務工,仍然回到老家,那里還有他的一畝地,還有他的房子,他就可以參加將來在鄉村建立的農村養老保險。所以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摸索,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一下子不可能推開,但是我們首先把進城務工農民(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大病統籌的醫療保險搞起來。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將長期存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堅信,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未來的歲月里,中國人民將進一步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受益,通過更加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享有更加豐厚的物質、文明成果。
(根據發言整理 未經本人審閱)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