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能耗指標上升到國策
數字說話: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
相關背景:在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以能源消耗量翻一番支持了經濟翻兩番。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的能源消耗強度明顯增長,能源彈性系數大幅提高。去年全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2.2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加了9.5%,由此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實在令人擔憂。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挑戰。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生產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國和德國的7.7倍,是美國的4倍以上,這表明中國在節能降耗上還要做出相當大的努力。中國如何解決實現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能源供應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熱點。
具體措施:溫總理在報告中指出,抓好資源節約工作。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的建筑;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遠景展望: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一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一個山青水綠的環境。
3397億元 三農支出創歷史新高
數字說話: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
相關背景:中央財政近年來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高水平增長,不少地方對“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財政支農涉及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民培訓等方面。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支農資金突破了4000億元。但相較于國家財政3萬億的支出,以及農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這個數字無疑還是顯得太小了。而實際上,中央財政上的“多予”,并不能換來城市對農村的“少取”。城市向農村表現出土地、資金、補貼、農產品增值的4大“抽水”功能,導致農村發展落后,農民增收緩慢。與財政的百億級的增加投入相比,農村資金正以千億級的速度,通過金融機構向城市、向沿海地區輸出。盡管不同的估算方式得出不同的數字,農村每年的資金流出應該至少在3000億以上。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農村農民的全部純收入也僅為2.2萬億元。更緊迫的問題在于,這些資金是否能夠如領導人的善意,真正地落到農村,落到農民頭上,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呢?沒有人能夠樂觀起來。
具體措施:根據溫家寶的報告,今年“三農”投入將首先用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包括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農機具補貼和農業科技推廣,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大力支持農村金融等農村體制改革,并采取財政貼息等激勵方式,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引導的多元化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今年,在中國具有2600年歷史的農業稅被徹底取消,這意味著農民可以得到336億元的實惠。隨之被取消的還有700多億元的各種收費項目和農村教育集資。
遠景展望: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貧困人口人數大幅度減少。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一個城鄉和諧發展的新中國。
2182億元 義務教育全覆蓋
數字說話:今后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2182億元。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背景:2005年,全國教育支出3951.59億元,增長17.4%。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34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受益。目前全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億人,近9成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低下。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占38%。此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近年來人口流向大城市的規模不斷膨脹,他們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還面臨很多困難,如何通過對現有政策、法律的調整,保證所有適齡兒童,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我們必須考慮的長遠問題。
具體措施: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從2006年至2010年,國家將根據“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按照“兩年實現、三年鞏固”的目標,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06年啟動這一改革,中央財政預計新增投入約102億元,地方財政新增投入約38億元。到2007年,全國農村將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遠景展望:2010年,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5年提高到9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率大幅降低。一個更加均衡、公平、合理的義務教育體制。
251億元 解決失業力度加強
數字說話:中央財政今年安排再就業補助資金25l億元,比上年增加42億元。地方財政也要增加這方面的投入。
相關背景: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109億元資金支持再就業,比上年增加26億元。全國財政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3649.27億元,增長17.1%。盡管如此,我國的就業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民進城打工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同時存在,就業壓力巨大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長期性問題之一。
具體措施:2006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和就業再就業支出1859.82億元,比2005年增加236.23億元,增長14.5%。這些錢主要花在以下方面:落實新的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妥善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有關歷史遺留問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應提高部分困難群眾的待遇等。
遠景展望: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9000萬百姓受惠。
42億元 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展開
數字說話: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今年把試點的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財政為此將增加支出42億元。
相關背景:2005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達到1026.99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中央財政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補助資金5.42億元,全國共有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覆蓋農業人口23631.23萬人。形勢依然嚴峻,占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90%左右的農民是無保障的自費醫療群體。統計數字表明,2003年,農村人均衛生總費用不足城市水平的1/4。目前在城鎮地區,醫療保障(保險)制度所覆蓋的人群大約有1億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半數;在農村地區,則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會成員醫療衛生需求的實際被滿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嚴重地兩極分化。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列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倒數第4。
具體措施:2006年,中央財政將投入47.3億元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比上年增加41.9億元,增長7倍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將擴大到全國40%的縣,3億多農民。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元,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增加補助,爭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國家還將落實必要的經費,支持鄉衛生院和縣醫院的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
遠景展望:更多的農民看病不用發愁,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30億元 安全生產凸現以人為本
數字說話: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國家今年再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重點支持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和利用的科技攻關試點工程。地方和企業也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相關背景:去年全年,我國因生產事故死亡的人數達到12.7萬人。我們在創造巨額財富的過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價!我國億元GDP生產事故死亡率去年為0.73,是韓國的兩倍,是美國、英國的20倍。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5.68人,在重特大事故中占42%,是全球產煤國百萬噸死亡率總和的3倍。未來5年,我國安全生產任務艱巨。
具體措施:溫家寶強調,加強安全生產必須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主要措施包括: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快煤炭等行業改革重組步伐,鼓勵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兼并改造中小煤礦;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繼續打好煤礦瓦斯治理和礦山整頓兩個攻堅戰。
遠景展望: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工礦商貿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讓我們不再用 “帶血的煤”!
來源:公益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