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保險體制的改革對于中國的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要減少貧困,減少現在人們工作的艱難程度、要減少社會負擔使得人們不斷向前進步。要有一個非常可靠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個體系能夠讓大家不斷地對消費進行更多的支出。對于有關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在所有的國家,不僅僅是中國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人口不斷地老化,帶來了很多的退休人員和其他的職工所帶來的問題。這時有的國家采納了“現收現付”的手法進行改革。這也造成了一些問題,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機遇,使我們這些人變化和改革。在這里我介紹四個可以替換的選擇方案。涉及到了社會保障體制,世界上主要用這四種方法。
在此從兩個方面對不同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區分。一種是“現收現付”由稅收方面進行,另外是一種進行不斷地基金投資。我們要來看一下有關的受益,受益的計算是按照不同的方式計算的,涉及到之前的收入,之前的工作經歷,而且在我們非常詳細的出資這一方面技術當中,有的時候要由個人或者是雇員的雇主不斷地進行繳納。所有的這些類型,大家都可以通過這個幻燈片顯示中看到,它們在世界上都可以找到。對于美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來講,它包括了我們所提到的現收現付和稅收以及不斷的進行界定的這些繳費。總之,我覺得越來越多是基于投資,我們要來對這些有關的收入進行界定,我覺得第三種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實現了,它主要是基于投資,在這我們對于誰應該投資多少進行了界定。比如我們可以看一下員工要進行個人的交納、雇主要進行的個人交納,另外我們對于資產有一些回報,我們可以購買債券、股票,對他們進行投資,并得到受益。 還有第四種,這就是計算式的體系,這種體系指的是我們要計算我們的回報率,在意大利和瑞典可以看到這種方式。另外還有一種混合式的方法,能夠把上述的幾種方法都進行混合。美國的布什總統提出了一個體系,希望能夠把原來的社會保障的“現收現付”的方式和新的出資的方式,就是個人帳戶的方式進行整合。
對于瑞典他們的體制中也有個人的帳戶,也有“現收現付”方式還有計算式的方式都進行了混合。對于英國,它也有自己的體系,總之不同的國家因為它的歷史不同,它有來自于歷史方面的需求、背景,所以他們就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設計。
中國在歷史上,國有的企業,他們對退休的員工進行有關的資金支持。會不斷地進行支付,從自己的收入當中拿出來或者通過向銀行的貸款進行支付的。這就是相當于我們的“現收現付”的方式,但是沒有個人的帳戶,也沒有資產的積累。現在主要是對城鎮的職工,以前的方法包括兩個“混合”,這個“混合”當中的第一點是原來的社會統籌“現收現付”的方法,第二種是基于投資的個人帳戶,也就是投資式的個人帳戶,這是法律上所規定的,但實際上,“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方面又出現在計算式的體系。換句話說,其實并沒有對大多數的個人退休帳戶進行資金的注入。相反,個人有他們自己的帳戶,他們自己有累計的利益,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資產。這實際上還是“現收現付”。因此對中國來說,核心點就在于,你們應該作出改革,應該朝著投資式的個人帳戶轉換。
中國的情況確實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基本上來說,是因為我們在投資式的規劃當中,能夠得到一些回報。在這種規劃之下,我們的資本能夠得到收益,我們可以得到資本,在美國的實際回報率在大約等于10%,我覺得在中國回報率應該更高一些,因為在中國有很高的回報率。有的時候,對于某一些資本進行了濫用,所以我們覺得在中國進行投資的資本應該是能夠得到非常高的實際回報率高于10%。
“現收現付”得到的回報又是怎么樣的?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我們所運行的稅基是隨著人口不斷地增長,也隨著有關的收入不斷地增長。所以我們要看一下,實際的工資水平。在美國大概是3%,在中國的更高一些。
如果大家看了“十一五”規劃,應該是7.5%,在將來我覺得比例應該會降得更小一些。關鍵是在美國和中國“現收現付”式的回報其實是小于我們進行投資的回報率,所以大家看到,投資式的個人帳戶是對于“現收現付”有更大的優惠和實際的利益。能夠使得我們在償付離退休人員的資金方面減少一些。同時也能夠增強資本市場的力度,正如中午吃午餐時,有人提到我們加強市場的建設,這就是我們可以采取的一個方法。
如果大家回顧一下世界上的情況,就投資式的個人帳戶可以見到,而且人們有的時候有兩種方法“混合”,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方法,比如智利、英國、澳大利亞等不同的國家,他們朝著這個方向不同的在發展,正如早些時候提到的,我希望美國也考慮一下,進行這個改變,中國在原則上也應該進行改變。但是我們希望在各個省的試點很有效。
大家應該考慮一下長期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是一樣的,基本上包括了現收現付,另外也包括這種“混合”,這個“混合”包括一般的職工得到的工資收入的60%,并且也能夠給每一個離職或者退休的員工實際相當于20%的收益,在這里,大家還可以看到,我們投資式的體系能夠為每一位參加養老保險的工人,提供30%的養老福利,根據現在的法律規定,社會統籌和個人的帳戶都要通過工資方式來籌集資金。這里的出資的比例非常高,對于一般的員工是20%,個人必須要來支付企業公司的8%,情況在各個省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我們所談論的其實是28%的來自工資的出支,而且我們再來看一下,有關增值稅的情況,這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通過收入所得到的特別趨勢,其實這方面不足夠的,我們一方面由社會統籌20%,另外一方面有個人帳戶的累計,這之后使得個人帳戶不能夠得到資金的注入,就只能夠成為一種集成式的方法。換句話說,所要求的能夠對退休金進行融資的稅收的比例或稅率是非常高的。
為什么這么高的稅率還不能夠滿足社會統籌方面的需求?為什么我們還不能夠進行這方面資金的籌集?28%的稅率其實還是比我們所需要的小。它可能只能夠產生三分之一所需要的這筆資金。一方面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這部分并不是稅,要看到有的企業出現的逃稅,因為通常是根據官方的工資進行計算的,有時會有各式各樣的獎金或者各式各樣的費用,都不能夠納入到稅收的繳費中。還有對于一些中小型的企業,他們也出現了一些不能夠讓我們加以計算的方面,所以就現在的體系來說,人們希望經常能夠逃稅,為什么?因為一方面28%的公司其中只有8%是針對個人,為他們今后利益進行考慮的,以后這8%的這部分,就進入了得到保證的這筆錢。另外2%是純粹的社會統籌是稅收,因此個人很少有自覺性來進行出資。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對于社會保障方面出資,使得他們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回報。現在,我覺得對中國來說,你們是時候來改變這個非常好的體系當中的規則。我閱讀過一份背景報告,我在這兒想給大家做一下簡短的介紹,之后再給大家說一下我們的建議。
第一、我們在使用工資方面僅僅是用于個人的帳戶,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夠把這一部分用在統籌當中,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其實只從28%當中有8%是實際用于個人帳戶的。因此,對于個人來說,他們要求出資的積極性非常低,我們希望政府對于這些帳戶能夠給他們很多的回報,希望把這個投資得到的回報還給個人,通過這么做,就能夠使得人們積極的出資他們部分的工資。
第二、定稅不是一個合適的政策。
第三、遺留費應該被視為政府的債務,它同其他政府債務等同對待。
第四、應該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
社會保障基金是中國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如何保證人們在老年的時候生活有所保障,這非常重要。應該把這個體制變成一個可行的體制。
馬丁•費爾德斯坦: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局長、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在1982年—1984年期間,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和里根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他對經濟學廣泛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成果,特別是在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政策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根據發言整理 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