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在的公交車,我認為可以用一個最精煉的字概括,那就是——擠!不管開通多少線路,也似乎無法脫離這個現狀!
與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公交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本地人幾乎把乘坐公交車做為出行的首選;而一個外地游客,當他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應該說有60%以上的游客首選的也是乘公交車,而不是“的士”,為什么?因為乘公交車價格便宜、不會被“宰”,不管你的口音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票價都一樣。但是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因為每一次上車人數太多,乘客流量很大,總會造成一種擁擠不堪的狀況。
城市公交車的擁擠是出了名的,無論老幼青壯,每個人在看到公交車過來時總會給人一種惡狼撲食的感覺。可是,就在孩子被擠哭了,老年人被擠疼了的時候,更多的人則是無動于衷。如此情況,就好像到了戰場,在進行一場“生死戰”,最后勝利的才是“強者!
難道說我們真的在面臨一場道德淪喪的危機?
良好的秩序是公民自身道德素質提高的表現,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很難以維持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那么它在世界人民中的良好形象也會損失殆盡,更何況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呢?我們沒有那么大的權力來要求公交車去做什么,但是對于自身,給老人或兒童讓座、攙扶老人上下車等起碼的事情,我們應該能夠做到
而往往現實卻相反,在公交車、火車等公共場所,又有幾個青年人見到老、弱、病、殘、孕婦者,主動拉、攙扶、讓出自己座位者?有沒有?有,但少得可憐
當然,長期以來,把本屬“個人私德”范圍的讓座納入“社會公德”范圍,就使人們普遍有著心理上的別扭和錯位。有人之所以不愿讓座,或許是出于一種不服氣的心理:我也是花錢乘車的,我忙了一天也累得快趴下,憑什么說我不把座位讓出來就是“缺德”,就應該受到譴責?在老弱病殘孕這一面,固然大多數都會對讓座者或冷或熱地道一聲謝,但也有視他人的讓座為當然者。有人在別人為其讓座后,他連正眼都不瞧人一下就坐下了。就是你丟的東西別人撿了還你,你也該說聲謝謝吧,可有人坐上別人讓出的座位,就像是收回被別人借去甚至偷搶去的東西。還有那種被認為“理應”享有座位者,上得車來見無人讓座便發牢騷、出惡語。——如果把讓座視作“社會公德”,他們這樣做卻也無可厚非。因為讓座了,不過是做了應該做的事,當然用不著感謝;而不讓座,則是“缺德”,也自應被埋怨、受責罵。我就見過一白發老婦,從前門上得車后,見無人讓座,便破口大罵起來。本來打算給她讓座的,她一開罵,都索性坐著不動了
在面對種種問題時,我建議:當我們坐公交,遇到擁擠的情況時,一定不要隨意丟棄自身的品德!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