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消息,目前假藥正在呈現日益泛濫的形勢,并且已占全球藥物貿易的10%。國內一些醫藥界人士認為,我國所面臨的假藥形勢同樣嚴峻,政府和藥品生產企業必須采取建立嚴格的假藥公示制度等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同一規格的港產京都念慈庵密煉川貝枇杷膏,我們店進貨價比個別藥店的零售價還高,你說那些店賣的是真貨還是假貨?”一家大型連鎖藥店的老總談到日益猖獗的假藥現象感到無奈。這位老總說,他曾不斷向廠家和藥監部門反映過這一情況,管理部門也進行了處理,但過不了多久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現在的情況只能說比過去更為嚴重。”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總稱,假藥的銷售渠道已經不再局限于一些農村地區的批發、零售市場,而正在向主流藥品銷售市場滲透。他認為在所有受到假藥困擾的暢銷藥品中,像念慈庵這樣的以藥店為主要銷售渠道的進口藥最具代表性。“這種產品的零售價格高、總部和生產基地都在境外,在國內市場實行的是區域代理制,盡管企業非常重視假貨現象,也投入了專門力量打假,但難以像國內大企業那樣建立起長期、有力的自主打假機制,其出現假藥的幾率和頻率較國內企業往往高得多。”
記者通過互聯網檢索發現,自2001年起,各地藥監部門不斷發布查獲假冒念慈庵密煉川貝枇杷膏的消息,而最近一次就發生在去年11月底的江蘇省東臺市境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永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假藥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它的危害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假冒。人們購買藥品是出于治療疾病的目的,使用假藥的后果不但不會使他們得到康復,反而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有關部門應在現有藥品管理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打擊假藥的力度,同時要加強打擊假藥的宣傳,并使老百姓能夠充分認識到假藥的危害可能隨時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從而提高警惕,在選購藥品時多個心眼。
假藥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在醫藥行業內是個公開的秘密,但這一問題在公眾范圍內卻知之甚少,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被假冒企業多采取沉默的態度,不希望被公眾獲知,打假活動往往也是私下進行。張永建認為企業的這種態度不僅不利于消費者預防假藥危害,有侵害消費者知情權、不履行提示義務的嫌疑,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助長造假者的氣焰。
張永建認為,根據當前假藥流通的特點,單純依靠企業和政府從根本上遏制假藥是不夠的。他建議國家應建立嚴格的假藥公示制度,定期向藥品零售商、媒體和社會公眾發布假藥情況比較突出的藥品名單,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時提高警惕,從消費環節抑制假藥,動搖制造和銷售假藥行為的市場基礎
【轉自新華網】